
| ||
|
今年以来,东莞的“素人写作”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从东莞樟木头镇“作家村”了解到,樟木头通过作家“村民”引荐与本土推荐,越来越多的“素人”聚集到“作家村”,“素人”写作正在被激发、点燃。
“作家村”接地气好作品连续得奖
“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我们都是打工人》,书写我的亲身经历和我所熟悉的打工生活。”从“打工仔”到获奖作家,莫华杰是东莞打工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一边打工一边写作,渐渐成长为专业作家,现在还是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民”。莫华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打工人》是他创作的第二部长篇纪实文学,也可以说是《世界微尘里》的姊妹篇。
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超过2亿人前来工作、建设、奋斗。在这片热土上,打工文学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在国内文坛引起高度关注。去年,东莞市文联和樟木头镇党委、镇政府在“作家村”内规划建设“打工文学之家”,设立简介展示区、阅读交流区、内容展示区和打卡互动区。
记者在“打工文学之家”看到,那里收集了王十月、郑小琼、塞壬、丁燕、刘大程、莫华杰等打工文学作家的相关作品,展现了东莞打工文学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历程。东莞打工文学作家群强势崛起,一支充满活力的“文学莞军”不断壮大,并形成了樟木头“作家村”等令人瞩目的文学群落。
2023年5月,莫华杰凭借《世界微尘里》获得首届漓江文学奖,余华、东西等评委的勉励让他终生难忘。莫华杰表示,前辈们希望能看到他继续创作出与打工有关的非虚构作品,将那些有趣的人物和难忘的故事整理出来。近年已拟出创作大纲,开始慢慢动笔,“要像雕琢艺术品那样,一字一句地勾勒出《我们都是打工人》这部长篇非虚构作品”。
记者从樟木头镇了解到,今年以来,通过作家“村民”引荐与本土鼓励推荐,越来越多的优秀“素人”创作者慕名聚集到“作家村”,“素人”写作正在被激发、点燃。比如,《粤食记》的作者聂怡颖经莫华杰推荐,也成为了樟木头作家村“村民”。
记者了解到,《粤食记》书籍30万字,网络连载版100万字,刚获得了今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中国好书”奖。“喝着西江水,吃着白切鸡和淡水鱼虾长大,粤式早餐对于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聂怡颖向记者坦露她的创作背景,她表示,开始全职写作之前,她曾是大学生村官和图书馆员,这些工作经历现在都成了她写作的宝贵素材,创作《粤食记》很偶然,是写另一本书激发出的灵感。
“不忘初心,坚持写接地气的东西。”聂怡颖说,“这样的日子已经度过了8年”,就是一本接一本地写,她现在正在酝酿的,是有关广东地区的故事,希望能从一个相对独特的角度把新书写好。
素人不断涌现,“作家村”创作氛围愈浓
凭借《中国保镖》一书,网络作家唐国政收获不少粉丝。2024年11月,唐国政也加入了樟木头“作家村”阵营。唐国政介绍,他是一名“老兵”,部队淬炼出的坚韧与洞察,成了他的宝贵底色,历经十几年光阴打磨,自己依然保持着对写作的热情与坚持。
目前,唐国政正在创作的长篇抗日题材小说,讲述岭南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他表示,文本将展现不为人知的小人物在滚滚浪潮之中所留下的痕迹、平凡个体在绝望中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现实的直面与观照,也是新大众文艺的核心诉求之一。
还有,在樟木头“作家村”影响下,今年樟木头举办的“客家荔枝”征文大赛吸引了更多专业作家和素人的参与,不少素人在本次比赛中展现出写作的才华。樟木头相关负责人表示,征文大赛推动观音绿荔枝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进一步推动了本土文学创作事业繁荣发展,许多好作品涌现出来,有助于挖掘和培养本土创作人才。
其中,樟木头本地“素人”王传裕所作的《我在樟城有棵树》获得今年“客家荔枝”征文大赛一等奖。樟木头“作家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王传裕是当地一家企业的股东,很早以前就扎根东莞发展,她的文才很多本地的同仁有目共睹。她创作的《海是那浪的依托》曾获“奋进新时”——2019年“川越杯”文学大赛征文三等奖。
现在,王传裕除了是“老板”,还有了文学身份——樟木头“作家村”村民,兼任东莞市作家协会樟木头分会秘书长。《我在樟城有棵树》在“樟木头发布”官方号发出后,不少与她相识的朋友为她加油鼓劲。有人留言:认识王老师十多年了,每一次看完王老师的文章和每一次上课感触很深,愿你以后永远带着自信和勇气扬帆起航。
“有了作家村,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整个村落文化、写作氛围就很浓厚。”樟木头相关负责人介绍,“作家村”在中国文学圈传播,不断有新人加入,作家队伍正不断壮大。同时,市、镇正共同推进“作家村”加速迈向更加专业化、更具开放性的2.0版“中国作家第一村”,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鲜有的文学现象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樟木头“作家村”共有近百名作家进驻“作家村”,其中国家级作家、评论家65人,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9人,“村民”出版发行的文学作品近700册,获市级以上荣誉500多项,其中8人获“鲁迅文学奖”、4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作家村”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家”
谈到对樟木头“作家村”的感受,聂怡颖这样说:“‘作家村’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有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家’,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家乡’,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好的”。
有媒体这样评述:对于在东莞“长成”的写作者来说,他们有从“他乡”到“我城”的内心转变,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他们是新大众文艺的创造者,他们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下,当下东莞的文学表达已超越早期打工文学的“生存叙事”,转向更具人文温度的“生活叙事” 。
正如王传裕在《我在樟城有棵树》里写道:当我在樟木头小城种下一棵凤凰木时,我把自己也种在了樟木头。当我轻轻抚摸母树横斜枝干上的痂,刹那间,我好像是一棵被带去远方嫁接的枝条,长大后再次回到了母亲膝下。
“新大众文艺”特征之一就是反映大众日常生活、情感与价值观,如外卖员写诗、打工者写自传等,这正是樟木头“素人”作者当下正在经历和创作的命题。聂怡颖表示,她连载《粤食记》的时候还没有新大众文艺这个概念,她认为只要是来源于老百姓生活,同时又是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那么这些就是好的新大众文艺作品。
7月中旬,2025年“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创作“揭榜挂帅”项目向全球各地的文学创作者发榜邀约,欢迎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及优秀青年作家等创作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佳作。樟木头方面表示,此次“揭榜挂帅”项目的发布将吸引新一批文学创作者入驻 “中国作家第一村”,进一步提升其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集聚效应,持续擦亮“中国作家第一村”这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推动“东莞创作”品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莫华杰认为,召开文艺选题会和签约,有助于多引进一些新的作家,作家村推出“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创作“揭榜挂帅”项目,是对文学和新大众文艺的一次升华。
近年来,“作家村”快速发展,成果转化也更加多样,正探索作家作品数字化、音频化、影视化等发展方向,这些方向都在向新大众文艺命题靠拢。比如,已与相关企业在数字版权登记、影视版权交易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文学数字版权开发及作家作品传播带来新活力。同时,与相关影视基地共建影视创作基地,搭建影视、动漫、戏剧、文创等相关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文学产业链向纵深延伸。
信息时报记者 刘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