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I“上岗”洗头 日均接待三四十人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展萍) 人工智能正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连洗头也能靠“黑科技”解决。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广州出现了AI洗头店,工作人员只需要简单协助,顾客便可享受全自动机器洗头服务。 当天,记者走进位于天河体育西路附近的一家AI洗头店,洗头机正在“上岗”服务。开始洗头前,店员会先用仪器检测顾客的头皮健康情况,“我们会根据顾客的发质情况,在洗头时选用干性或油性模式,所用的洗发水也不同。”据了解,洗头机每次服务前会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则为顾客准备一次性毛巾、耳塞,并调节水温水压。洗头机可选模式包括速洗、普通、加时、淋水及养护,力度分为低、中、高三档,并根据发长选择长发、短发模式。在洗头过程中,机器通过多个出水口和红外线灯,在运作的过程中不断调节方位,以达到全方位冲洒、清洁头皮,全程包含两次洗发、一次护发,共7次冲洗。该设备还配备按摩床功能,结合头发清洁与按摩体验,在普通模式下整个洗头流程约13分钟。洗后,店内设有负离子自动吹风机,顾客也可选择手持吹风机。 记者现场看到,该店共有5部洗头机器,配有3名店员。店员介绍,门店自去年12月起营业,高峰期每日接待洗头人数超100人,目前平均每天接待30至40人。“AI洗头最大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只需要3个店员,店内所有机器同时操作也没有问题。”店员说。 记者在某评论网站搜索“AI洗头”,目前在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等都有相关业务的店铺。对于这种新颖的洗头方式,不少街坊抱着好奇心前来体验。街坊李小姐表示,虽然第一次用机器洗头略感不适应,但整体清洗效果干净、过程新奇,值得尝试。记者翻阅某评论网站,有网友表示,AI洗头的确是新奇体验,水温调控智能,但“对症止痒”的能力有限,技术炫酷,适合猎奇或日常维护。
-
一男子高空抛外卖袋被刑拘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陈子垤 通讯员 黄子妍 马钰) 记者从广铁警方获悉,4月7日23时许,深圳出租车司机龙师傅正在罗湖区和平路某大厦楼下等红绿灯,突然一个“惊吓”从天而降,直接砸在出租车前挡风玻璃上,将玻璃砸出了一道道裂纹。惊魂未定的龙师傅连忙向辖内的深圳铁路公安处深圳站派出所报警反映情况。 民警接报后赶到现场展开调查。这个威力极大的高空坠物只是一个看上去没什么重量的外卖袋,民警打开外卖袋检查,里面装着几个剩余骨头残渣的塑料饭盒和一杯装有柠檬片的塑料奶茶杯。“这些东西没什么重量,从楼上扔下来都能把车玻璃砸成这样,万一砸到人身上,真是不敢想象。”龙师傅愤慨不已。 由于外卖袋上没有订单人的电话和地址信息,为了尽快找到高空抛物的当事人,民警兵分两路,一组负责调取查看事发大厦周边的视频,一组通过联系外卖袋中的餐饮商家了解当晚的订单情况,很快民警便汇总线索,找到了当晚订购这些外卖的大厦19楼户主谈某,并于8日凌晨将其在家中查获。 据谈某交代,其因近期楼下施工嘈杂而一直心情不畅,7日晚,为发泄情绪,他一时冲动将吃剩的外卖袋从19楼抛下。谈某的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规定,涉嫌高空抛物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深圳铁路公安处依法对谈某采取刑事拘留。 广铁警方提醒市民,为了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拒绝高空抛物,避免在阳台、窗户外摆放杂物,守护好“头顶的安全”。
-
16岁学生陷租车合同纠纷 市场监管部门助调解退费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陈子垤 通讯员 穗市监) 近日,一名16岁在校学生未经家长同意私租电动自行车引发消费纠纷。白云区市场监管部门依据民法典认定未成年人租车合同无效,成功调解两起转租陷阱案件。经协调,第三方企业最终解除合同并退费。 据了解,这名学生通过网络私下找到配送中心花费1898元租赁电动自行车。家长得知情况后,马上联系配送中心要求退款,却遭到拒绝,还被告知需额外支付1600元才能解除租车合同。家长认为,配送中心明知小孩未满18周岁情况下,仍然诱导其签订租车合同,明显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接到投诉后,白云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赶往涉事配送中心开展调解工作。没想到在现场还发现另一位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正为退费问题与配送中心负责人发生争执。对此,执法人员将两起消费纠纷合并处理。 一开始,配送中心负责人一再强调租车合同并非由配送中心直接签订,配送中心无法代表第三方租车公司解除相关合同。执法人员告知该负责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因此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签订的租车合同应视为无效合同。同时,执法人员主动协助配送中心联系第三方租车公司,为消费者退费事宜进行协商。经调解,第三方租车公司同意解除两位消费者的租车合同并办理退费手续。 广州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租赁电动自行车前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核实其经营范围;核实租赁合同的出租方信息,发现跟实际租赁企业名称不符就要提高警觉,慎防掉入二次转租的消费陷阱;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详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发现条款约定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应当场予以拒绝。消费者在租车过程中如遭遇消费陷阱,请保留好书面合同、交易记录等相关凭据,并及时拨打12345热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