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首个国际盆景交流中心选址流花湖公园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丽莹 通讯员 穗规资宣)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区分局批复流花湖公园总平面方案,推进流花湖公园岭南盆景产学研基地建设及流花鸟苑等三处建筑复建工程。 岭南盆景基地将依托公园生态资源,构建“互联网+产学研”融合平台,通过设立大师讲堂、盆景之家及数字展示中心,建设广东首个国际盆景交流中心,提高岭南盆景文化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同步实施的复建工程将恢复2018—2020年间因配合地铁、供电等市政工程拆除的园林建筑,回溯广大市民关于流花鸟苑、流花湖南门的故园记忆。 项目建成后,公园将形成“一核多元”文化生态格局,既打造市民亲近传统艺术的公共空间,又为岭南文化IP市场化提供实践样本。该工程是落实“活化非遗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传承创新生态链,助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
天河边检“一站式”前置服务应对办证高峰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陈子垤 通讯员 古宏 温巍 刘茜) 第137届广交会开幕在即。近日,针对即将到来的办证人流高峰,天河边检站为200多名参与境外采购商办证服务的志愿者提前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记者从该站获悉,为保障广交会顺利开展,天河边检站推出“一站式”前置服务等举措,全方位深化第137届广交会服务保障工作。 对志愿者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 近日,在广交会对外贸易中心会议室内,天河边检站民警温艳华为200多名来自广东各高校的学生志愿者授课,并为大家答疑解惑。 “为保障好此次广交会,我们提供‘一站式’前置服务。对参与境外采购商办证服务的志愿者提前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就是为了提升志愿者的岗位能力,进而为采购商提供更好的服务。”天河边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制定培训计划、组建培训团队、制作培训教案,到现场讲解和模拟实操等一系列培训,只是边检站前置服务的五项重要举措之一。 据介绍,天河边检站提前与广交会证件科共同设立外国工作签证研究项目,对常遇38国工作签证的分类、签发标准、证件样本进行搜集研究,制定新版广交会常遇外国工作签证识别手册;完善广交会即将新启用的OCR读证系统的应用规范,共同研究本届参会采购商证件信息采集标准;强化动态监测,提前制定高峰人流疏解方案;“线上线下”同步,12367服务平台提前梳理广交会高频咨询问题,动态更新知识库,汇编广交会咨询热点及答复口径。 将在场馆内设12367热线展台 “我们以办证服务、应急支援、证件鉴别、政策咨询和案件办理形成‘五点一体’的矩阵服务,从站里精选执勤队领导、前台查验、12367咨询服务、证件鉴别、案件办理5个工作岗位,具备出入境旅检现场旅客服务、证件查验工作经验的10名业务骨干长期驻场协助证件查验,处理解决工作人员在办证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该负责人介绍,天河边检站将在场馆内设12367热线展台,宣传国家移民管理最新便利化通关政策,收集中外人员出入境通关方面的意见建议,线上线下传播广州边检声音、讲好移民管理故事,助力广交会扩大国际影响力。 针对本届广交会开幕当日、次日等办证人流高峰节点,该站计划派出20名警力,及时指导志愿者处理办证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为消除语言沟通障碍,12367服务平台设置外语专席4个、粤语专席4个,以7×24小时多语种政策咨询专线,线上线下发力,维护参展商办证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展会期间,天河边检站将开启“双线式”安全护航模式。“为做好查验后台支撑,延伸打击办理伪假证件团伙,我们在办证查验的基础上专设证件鉴别岗位,携带新锐证件鉴别设备入驻广交会,做到伪假证件即时鉴别,即时出具认定意见。”该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边检机关与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同对广交会现场持用伪假证件办理参展商入场证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研判,确定共同打击策略,以三个“第一”(第一时间鉴别查获的伪假证件,第一时间研判发现冒名顶替、“三非”嫌疑的外籍人员,第一时间跟踪有价值案件线索),为广交会的顺利进行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
同程旅行城市通在穗推出乘车码服务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叶佳茵) 4月,同程旅行城市通完成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布局——继北京、上海后,正式接入广州地铁。至此,随着城市通业务全面接入三座超一线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同程旅行城市通在公共交通数字化赛道的战略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程旅行城市通在广州推出乘车码服务,为广州市民及游客带来全新便捷出行体验。用户通过微信搜索“城市通”小程序,点击首页“公交地铁”按钮开通乘车码,即可实现广州市公共交通刷码乘坐广州市域范围内地铁线路、APM线、有轨电车、广佛线及七号线西延段。不仅如此,新用户激活城市通新人地铁折扣卡,可享受双周天天首单9折优惠,单笔最高优惠0.5元,并同享广州公共交通累计优惠折扣。
-
海珠区设立12块村级田长制公示牌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丽莹 通讯员 穗规资宣) 为进一步加强田长制信息公开,推进耕地保护工作落地落实,按照省、市统一工作部署,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下称“海珠区分局”)积极推进田长制公示牌安装工作,日前,已在全区设立12块村级田长制公示牌,完成公示牌设立的阶段性任务,守好耕地保护“责任田”。 田长制公示牌的设立,是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田长作为耕地保护的“前哨”,将承担起日常巡查、政策宣传、制止违法行为等重要职责,及时发现并上报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等行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村级公示牌主要设立在瑞宝、三滘、沥滘联社以及海珠湿地等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田块,公示牌上详细标明了各级田长以及网格田长的姓名、联系电话和职责范围,并附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图和监督举报小程序等。公示牌按照相关规程统一标准制作,绿底白字,清晰醒目,方便群众及时反映耕地保护问题,加强对各级田长的工作监督,不仅增强了社员群众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据了解,海珠区自2023年底起组织开展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2024年底成立海珠区田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海珠区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完成网格划分及数据库建库工作,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通过“送图下乡”及耕地保护宣讲培训等活动,推动各级田长巡田工作落实到位。 海珠区分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田长制工作的监督和部门协作,确保各级田长切实履行职责,同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