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尊重孩子个性的成长花园
在珠江之畔的黄埔区,一所幼儿园以独特的育人理念和鲜活的教育实践,为“教育强国”注入黄埔力量。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黄埔幼儿园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持“知于生活、行于探究、乐于成长”的办园理念,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爱与智慧的光芒下健康成长。在这里,环境与课程共生,教师与家长共育,儿童与自然共鸣,每一处细节都彰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力量。 专题|撰文 徐珊珊 专题|摄影 校方供图 环境育人 让每一处空间成为孩子的舞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对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黄埔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的生动诠释。步入园内,每一面墙、每一株植物、每一件手工作品都写满孩子的故事:小班孩子用黏土捏出的麦穗在风中摇曳,中班幼儿绘制的“蚂蚁王国”在宣传栏上生动演绎,大班孩子搭建的“云朵雨幕”在小溪边流淌……这些作品,都是孩子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创作的真实成果。 “环境创设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主角。”园长王昕表示,幼儿园摒弃传统的“批量复制”美术展示模式,转而以儿童的个性化表达为原点。美工室的“园级课题”项目,鼓励孩子们在主题框架下探索多元材料与创作形式:有人擅长剪纸,便在窗棂间装点镂空花纹;有人热爱泥塑,便在展示台上留下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这种“各美其美”的环境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角落”。 更令人称道的是,幼儿园将自然环境转化为动态课程载体。东侧的小溪流经过精心设计,云朵装置能模拟真实降雨,孩子们在夏日戏水时观察水流轨迹,感知自然规律;四季不同的凌霄花,则成为天然的植物课堂——春天记录嫩芽萌发,夏天观察花朵绽放,秋天收集落叶标本,冬天探讨生命轮回。这种“环境即课程”的理念,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课程创新 在真实情景中引导孩子主动探究 幼儿园的课程从来不在预设的教案中墨守成规,而是随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在王昕看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扎根于真实的生活情景。 大班持续一年的“蕉树守护计划”生动诠释了该园“问题导向”的课程理念。孩子们对园内的芭蕉树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并未止步于简单的观察教学,而是以“蕉绿”网络热词为契机,构建长达一年的跨学科项目——孩子们通过粤语童谣认识芭蕉树,用绘画记录芭蕉树的生长周期,用数字感知果实大小,甚至研发“芭蕉派”美食——从尝试饺子皮、蛋挞皮到最终成功烘焙,他们在失败中了解材料特性,在合作中领悟劳动价值,更在将成果分享给保安、保洁人员的过程中,体悟感恩与回馈的意义。 而“寻龟启事”则展现该园的教育智慧。当沙池中意外出现的小乌龟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时,老师并未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支持他们自主探索;面对失踪的宠物龟,老师和孩子启动“全园排查—制作二维码寻物视频—社区联动”的解决方案。孩子们根据乌龟的习性,推测它可能藏匿的角落;设计带有语音二维码的寻物启事,解决“不识字”的传播难题……这场由孩子们发起的“救援行动”,融合了语言表达、空间思维、社会交往等多维度的能力培养,最终催生出原创绘本《小龟历险记》。 正如王昕所言:“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孩子主动探究的那一刻。” 家园共育 打破围墙赋予幼儿真实教育场景 “幼儿园教育不是孤岛,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态。”幼儿刘楚怡的爸爸道出家园共育的深层价值。幼儿园通过家长讲座、环保实践等活动,将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例如“废纸盒换绿豆汤”项目,孩子们变卖收集的废品后购买绿豆,熬制消暑汤品。这一过程不仅传递了绿色生活理念,更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资源循环、货币交易与社会互助的关系。 “向右转!齐步走!”清晨的操场上,大班的“迷彩小豆丁”正跟着黄埔区社会治理大队的教官练习队列。孩子们努力绷直小身板,衣领处还露出妈妈塞好的汗巾。这场持续两周的“萌娃小兵”军训,成为老师和家长朋友圈的热门话题。家长们惊喜地发现,那个总赖床的“小懒虫”居然每天主动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曾经娇气的“小公主”晒得皮肤黝黑,却抹着眼泪说“要像真正的战士”。 这种蜕变不仅发生在幼儿园里。幼儿园积极链接社会资源,让孩子们走进黄埔区社会治理大队,观看退伍军人队列展示、充满力量的警棍术以及配合默契的五人作战演练……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治安力量的专业与担当;在太空种子科普长廊,孩子们在VR虚拟现实技术里“目睹”种子在太空的生长过程,不时发出“原来太空的种子和地球上的种子长得一样,但长出的植物却大不相同”的感叹。 在与少年宫合作开设的“小小科学家”实验课中,孩子们探讨“什么是生命”等哲学问题,用“开花就是活着”“太阳升起就有生命”等充满诗意的表达,展现独特的思维火花。这种打破围墙的开放式教育,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建构认知,也让“家校社协同育人”从口号落地为生动实践。 教师成长 他们这样完成 教育进阶 “从公开场合发言就会脸红的青涩教师到独当一面的年级组长,幼儿园给的不仅是平台,更是试错的勇气。”谢少娜老师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园所教师培养体系的成效。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弹性教研制度、多样化培训、教师工作坊等创新机制,幼儿园构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体支持系统。 每逢幼儿园组织教师教研,大家便围坐一起,观看教学主任在大屏幕上播放的活动片段:小班孩子争论如何用二维码寻龟的童言童语,大班孩子在联系小学校长时的专注眼神……这些鲜活的片段,在咖啡的醇香中发酵成新的教学灵感。 在一次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们围绕“生命是什么”的童言童语展开讨论——当孩子说“太阳升起就是活着”时,如何对孩子进行不设限的引导?这种深度的教育思辨,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与此同时,幼儿园的支持文化也催生了教师的专业自觉。当孩子提出“不识字如何看懂寻龟启事”时,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创造性地使用二维码发布视频;当幼儿用“发芽就是生命”回答抽象问题时,教师并没有拿出“标准答案”,而是珍视孩子的思维独特性。这种从“教知识”到“促生长”的转变,正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教育不是疾风骤雨的改造,而是春风化雨的滋养;幼儿园不是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线,而是尊重个性的成长花园。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黄埔幼儿园用智慧与情怀证明:当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尊重儿童、扎根文化时,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