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要用画笔,描摹这个伟大时代”
在荔湾区一栋老楼前,刻有“广源阁”三字的木质牌匾透着岁月的温润。轻叩门扉,推门入内,墨香与颜料的气息交织弥漫。墙上,两幅墨彩淋漓的巨作静静悬挂。 “《锦绣湾区花正红》送去装裱了,真迹暂时看不了,只能请你们先看看手机里的照片了。”广源阁主人、78岁的著名国画家周广源带着笑意迎上前来。点亮手机屏幕,指尖轻划,一幅繁花似锦、寓意深远的竖幅花鸟图惊艳了众人。斑驳的颜料印记从指尖悄然延伸至袖口,宛如时光和热爱共同镌刻的徽章。“人老了,笔不能老,心更不能老。”周广源放下手机,目光温和而坚定,“这几幅画是我‘退休生活’交出的答卷,我要用画笔,描摹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李欣煦 一方画案记录时代 进入画室,记者的目光被墙上那幅气势磅礴的《虎门销烟铸国魂》牢牢攫住——民族英雄林则徐顶天立地,左手紧握剑鞘,筋骨毕现;右手持单筒望远镜,如炬的目光穿透硝烟,坚定地凝望远方。最令人叫绝的是炮台的细节:铁炮的形制、炮位的布局无一不当,其严谨程度堪比历史文献插图。 “为了画准这些炮,靖远炮台、沙角炮台、威远炮台,我去观察了好几趟。”周广源说,“画历史,笔要重,心要敬。画错一个铆钉,都是对先辈的不尊重。” 悬挂在一旁的则是全景式巨制《湾区颂》。作为主笔,周广源与市老领导书画协会的同仁,一同完成这幅画作。广州塔的玲珑腰身、深圳密集的摩天大楼、珠海渔女的绰约风姿、香港中环的繁华天际线、澳门大三巴牌坊的巍峨身影,以及如巨龙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在传统青绿山水为基调的画卷上一一呈现。 未能亲见的《锦绣湾区花正红》,周广源则通过手机相册为记者展现:灼灼的木棉红艳似火,秀雅的紫荆点缀其间,清丽的莲花亭亭玉立——象征广州、香港、澳门的三朵鲜花在宣纸上和谐共生。两只雪白的和平鸽栖息花丛,羽毛细腻,神态安详。 “三花同根,血脉相连,象征着大湾区共荣共生。”周广源说。 一缕墨香浸润传承 生于1947年的周广源是名副其实的“老广”,其名字已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作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原广州美术馆)退休专业画家,他说,广源阁的每一缕墨香,都深深浸润着岭南画派的革新基因。 “岭南画派,骨子里就刻着‘变’字。”提起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开派宗师,周广源眼中充满敬仰,“他们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革命的斗士!”据了解,周广源早年的艺术实践深受上述大家影响,尤以创新技法描绘钟馗、弥勒见长,其《钟馗百态》《弥勒佛百态》等画册,将写意的豪放与工笔的细腻熔于一炉,神态刻画入木三分,色彩运用大胆鲜活,形成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年轻时画钟馗,琢磨的是怎么用新技法表现传统神韵。现在画湾区、画艺术中心,想的是如何用传统笔墨的‘旧瓶’,装好今天中国故事、湾区故事的‘新酒’。”周广源说。 丹青不老笔墨常新 “退休了,时间反而更宝贵了。”周广源环视画室里堆积的草图、墙上悬挂的画作和案头的新品,语气欣慰而笃定,“以前画画,有时难免要考虑市场的喜好。现在心无挂碍,心里想什么,时代召唤什么,我就画什么。”讴歌时代辉煌成就、铭刻社会集体记忆、描绘城市文化新篇……周广源的创作主题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不能只活在画室里。”周广源说,“艺术作品除了用于陶冶情操,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用画笔为时代留痕,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作为岭南画派传人,周广源退休后将大量心血倾注于教学。在广州市南武中学岭南画派纪念校区,他坚持开设公益课8年;他为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广州老年大学精心录制网课,从执笔、调墨开始,系统梳理岭南画派脉络,惠及无数书画“老友”;在“穗港澳青少年走读湾区”活动中,他在陈树人、黎雄才的真迹前,向孩子们解读一笔一墨背后的家国情怀。更难得的是,他将数十年积累的课稿,整理成清晰易懂的步骤图,无偿分享。 “心不老,笔就永远年轻。”周广源放下画笔,将目光投向窗外。白鹅潭畔,新落成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披上夕阳的余晖,与画案上未干的新作、墙上的《湾区颂》交相辉映——现实地标和水墨盛景,在广源阁的暮色里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