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尖谍战”,亲子智斗升级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通讯员 谢智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今,电子设备已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场景,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怀着“科技助力教育”的美好期待,家长们纷纷为孩子配置平板电脑,希望借此搭建畅听网课、高效刷题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然而,现实却呈现一幅耐人寻味的图景:不少孩子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悄然将平板电脑变成游戏娱乐的“隐形利器”。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围绕电子设备使用展开了一场场充满张力的“智慧博弈”——从简单的使用时长监控,到如今家长们“进化”出通过屏幕指纹痕迹来识别孩子游戏类型的“侦查技能”,这场博弈的升级令人啼笑皆非。 如何让电子设备回归教育本质,在发挥其学习效能的同时规避亲子冲突,已成为数字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全新课题。 家长困境 当平板变成游戏机,家长用上技术手段 在平板电脑的使用上,孩子们的行为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不少孩子的平板电脑中除了学习软件,往往还下载了游戏等娱乐软件。孩子拿着平板声称去学习,究竟有没有付诸行动,实在让人存疑。最近,辽宁一名网友发帖提问“孩子说拿平板学习是真的吗”,并分享从屏幕指纹分析孩子用平板电脑玩了什么游戏的方法,引发网友的共鸣。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或者孩子的屏幕“战绩”,其中“万里挑一”的是江苏网友回复用平板学习记笔记至贴膜“战损”的画面,如同一股清流。常年和孩子斗智斗勇的家长,还通过查看耗电应用、网络流量、用电时间等方法来“克制”孩子用平板电脑玩游戏。从孩子们的行为中,仿佛能看到他们父母当年给电视机、电脑主机降温的影子。 网友@社牛大獾调侃道:“难道你没当过小孩?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小孩可以什么好话都会说给父母听的。” 网友@678说:“我小时候偷偷玩完游戏机都是要放在冰箱里降温的。” 网友@momo说:“孩子不会(用来学习),但是我会,刚买平板我用来背单词。” 有家长远程控制学生端 广州家长也有“制衡”孩子用平板电脑玩游戏、刷短视频的方法。初二学生亮亮说,父母在应用商店下载了防控软件,可通过家长端远程控制学生端设备,“小学阶段都是被爸妈用这种方法管理平板使用的。” 越秀区家长黎女士建议,为应用商店等软件下载渠道设置应用锁,防止孩子随意下载或卸载软件;同时对游戏、短视频类软件单独上锁,家长就能精准控制平板电脑使用时长。 天河区家长王先生与孩子约定每次使用平板不超过1小时,“不要把单次使用时间限定得太短,像15分钟、20分钟那样,这样反而会吊起他们的胃口,更难管控。适当让孩子玩游戏、看短视频,也是帮助他们消除对平板神秘感的一种方式。” 亲子约定可以及时调整 荔湾区家长玥玥妈妈告诉记者,早前因孩子使用平板电脑的问题曾引发家庭矛盾。“现在很多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网络完成,所以给孩子买了平板,希望她能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从一开始,我就和孩子约定了使用规则,并会定期查看她浏览的内容。” 玥玥妈妈表示,最初制定的规则并不算严格:周一至周四每晚可以使用,时长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主要用于查看学校通知、查询作业等;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每天总时长不超过一小时,可用于学习和娱乐。“相比玩游戏,孩子更喜欢刷短视频,但我们认为刷短视频的危害比玩游戏更大,所以家长一定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管控。”不过,孩子毕竟自控力有限,玥玥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始终严格遵守最初约定,于是亲子间需要再次沟通,重新调整约定内容。玥玥妈妈表示,近三周来,新约定执行情况良好。 专家建议 梁爽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治疗师 不要错过教育机会窗口期 斗智斗勇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治疗师梁爽认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监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但是,过度管控也会让家长和孩子身心疲惫,得不偿失。他分析,这类对孩子管控极为严格的家长,通常源于三个因素:一是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不确定因素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长不自觉放大了孩子未来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而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认为有必要提前为他们打好根基;二是代际传承的影响,比如通过查看平板屏幕指纹痕迹、耗电量来监管孩子使用平板的家长,小时候可能也曾被父母通过摸电视是否发热、观察遥控器摆放位置等方式监管看电视,他们从上一辈习得了严格要求的模式,如今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三是将孩子的成就与自身成就挂钩,孩子的表现成了家长的“成绩单”——即便家长原本对孩子使用平板电脑没有特别限制,但当亲戚朋友提出意见时,他们也容易变得严格起来。 临床工作过程中,梁爽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过度管控可能造成的两种常见后果:第一种是孩子因长期被压制而无法正常发展。与家长斗智斗勇的过程本应是孩子成长的机会,但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例如一味管控平板使用),孩子就难以学会自觉管理电子设备的用途和时长。第二种是家长管控越严,孩子反抗越强,最终形成“对称升级”的对抗模式。例如,孩子可能躲在房间偷偷用平板,或干脆不回家和朋友在外玩游戏;家长则可能升级监管手段,比如在孩子房间安装监控,甚至随时打电话追踪行踪。梁爽认为,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利于家庭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与家长斗智斗勇本质上反映了孩子试图突破规则限制、争取自主空间的过程,这恰恰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必经阶段。其中,更蕴含丰富的教育契机,斗智斗勇中的“智”与“勇”分别对应孩子的策略性思考(如寻找规则漏洞)和勇气(如表达真实需求)。家长如果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种对抗,将其转化为规则讨论、边界协商的契机,就能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平衡自由与责任。 预防沉迷,建议这样做 提前约定 理性监管 以身作则 值得注意的是,刷短视频的危害可能比玩游戏更大。玩游戏通常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玩家需要通过操作、反应、观察力和短期记忆来完成挑战,会有获胜的机会;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大多被动接收,尤其是那些僵化、重复、无需思考的短视频,往往只能用于打发时间、缓解无聊或焦虑。虽然部分科普或手工类视频能提供学习价值,但这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中占比有限,大部分用户仍以娱乐消遣为主。 为预防孩子沉迷使用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梁爽建议,在给孩子购买平板前,应提前约定使用规则,包括是否开启家庭模式、使用时长等。“通过稳定、明确的方式制定规则,通常不会影响亲子关系;但如果家长因孩子玩游戏而采取惩罚、刁难等强硬手段,这样的‘约定’反而会破坏亲子和谐。” 梁爽表示,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沉迷电子设备的趋势,家长应保持理性,避免出现情绪化地禁止使用或强行关网等极端行为——这些做法容易激化矛盾。更有效的方式是暂时保管设备,同时给孩子机会,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自主管理使用时间和内容。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当孩子学习时,应尽量避免看手机或平板。另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共同的体育运动爱好,让孩子多一个放下电子产品、走向户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