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94“好老师”胡健平:世界冠军扎根乡村以“毽”育人
好人简介: 胡健平,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体育科组长。她曾是一名毽球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征战世界毽球锦标赛并勇夺冠军。退役后,她来到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成为一名毽球老师。从专业运动员转变为体育教师,对胡健平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她卸下冠军的光环,怀揣“弘扬毽球文化”的初心投身教育事业,为番禺毽球运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并取得巨大突破。胡健平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练员”“中国好老师”“全国模范教师”“广东好人”等荣誉。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穗文明 “好人说 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情系乡村做孩子引路人 在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的体育馆内,一间不大的陈列室里摆满了奖杯和奖牌,它们见证了一位世界冠军的传奇转变,也诉说着一个个乡村孩子的励志成长故事。这些故事的书写者,就是胡健平。 谈及当年的选择,胡健平坦言,从一名世界冠军到一名普通乡村小学的体育老师,还是“临聘”的身份,没有心理落差是不可能的。胡健平回忆,当时她的宿舍在学校5楼,晚上漆黑寂静的校园里只有她一个人,害怕得连厕所都不敢上。面对这样的环境,她也想过“离开”——回国家队当教练,又或是趁年轻去考公务员,甚至是放手一搏下海经商。 放在眼前的选择很多,但胡健平深知,优质教育资源在乡村相当匮乏。如果她离开了,很难有像她这样的专业人才再来任教。这对刚刚开始学习毽球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打回原形”。据了解,十多年前,化龙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把毽球运动确定为化龙片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并形成中小学一体化发展模式,这也让胡健平的毽球特长获得充分展示的平台。正因为对毽球的热爱,要“弘扬毽球文化”的初心让她留了下来,一干就是十多年。她把爱都挥洒在乡村深处,成为乡村孩子人生的铺路石和引路人。 世界冠军带出全国冠军 胡健平来自中山小榄,自小在中国毽球训练中心接受正规专业的毽球运动训练,并先后多次入选中国女子毽球队征战洲际和世界大赛。2002年,她携手队友夺得当年的世界毽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2007年更以主力身份领衔队伍荣获当年世界毽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和混双亚军。和许多运动员一样,胡健平热爱的毽球,对她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0年10月,胡健平从国家队退役,来到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当临聘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和毽球队教练工作。当年的东沙小学办学条件相当简陋,学校没有门卫,没有饭堂,更没有规范标准的训练场地,一日三餐需要自理。每天下午放学后训练到6点半,除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工作日毽球队每天训练3.5小时,周六训练6小时,寒暑假各集训15天,工作量是一般老师的两倍有余。但胡健平乐做学生探索毽球世界的一束光,带领学生了解毽球,在毽球世界的海洋里幸福畅游。 初为人师的胡健平,当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两年计划:两年内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让学生体验到毽球运动的快乐。除了正常的体育课授课外,她舍弃了休息时间,常年坚持集训,寒冬酷暑,风雨无阻。虽然辛苦,但看着学生们一天天进步,听着他们在赛场上自信的加油声,看着他们走上领奖台,胡健平就感到无比的快乐。 经过胡健平和学生的努力,东沙小学毽球队进步神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殊荣。2014年,在江苏举行的全国少儿毽球比赛中,东沙小学女子毽球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女团冠军,书写了“世界冠军带出全国冠军”的佳话。 因材施教既教学又育人 因工作需要,2014年9月,胡健平调到化龙第二小学担任体育教师。该校学生的毽球基础犹如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新的队伍,胡健平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技术动作开始,从学生各项技术学习到比赛场上的掌握运用,她都全身心地投入。 胡健平注重因材施教,以灵活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调动队员的训练积极性,让队员在比赛中尽情发挥。2014年上学期,她带领组队还不满3个月的化龙第二小学毽球队参加广州市的比赛,获得了第八名的成绩。随后,该校毽球队每一年都走向新的高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斩获多项赛事的冠军。多批队员还通过毽球特长叩开名校之门,这让胡健平倍感欣慰和自豪。 耕耘在化龙乡村学校这块教育热土上,胡健平既教学又育人,展现为人师表的风采。曾有一名毽球队员觉得训练太辛苦,又沉迷于手机游戏,于是提出要退出毽球队,家长对此也束手无策。胡健平深感可惜,她找到这名队员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也知道训练是很辛苦的,玩游戏是很轻松的,但如果你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参加训练,你将会取得莫大的进步,将来必定能够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困难。”经过多次和学生谈心、与家长的沟通,最后这名队员重返毽球场并获得了全国冠军。 “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想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首先老师就要成为怎样的人。我更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胡健平说。对毽球教育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她还动员丈夫到化龙任教,担任化龙中学的体育教师、毽球教练。夫妻二人为毽球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毽球运动已在化龙镇生根发芽并逐渐吐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