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道跃动荔枝香 全运萌物受追捧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郭仲然) 当岭南佳果邂逅千年商都,电影艺术激荡全运热情,一场以“荔”为名的城市盛宴在北京路上演。7月5日至6日,“荔映千年 影飨‘京’华——2025年北京路全‘荔’迎全运嘉年华”在北京路举行。活动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新闻广电宣传部指导,越秀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越秀区融媒体中心、广州市电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打造。活动以电影《长安的荔枝》为引,融合荔枝美食、非遗技艺、创意文创与全运活力,搭建助农惠民的城乡互动平台,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吃喝玩乐购”的感官盛宴。 舌尖跃动荔枝香 鲜果琼浆焕新韵 步入北京路步行街,入口处三米高的巨型粉色“荔枝”随风轻摆,瞬间将人带入香气四溢的“荔枝”嘉年华。主办方介绍,本次嘉年华围绕“荔枝+”理念,精心打造“美食”味蕾盛宴、“非遗”传统魅力、“文化”创意活化和“旅游”助农情怀四大板块,让北京路变身一座沉浸式“荔枝乐园”。 展区内,荔枝主题美食令人流连忘返。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带来的荔枝汁和荔枝汁冰淇淋,入口冰爽清甜。点都德果香四溢的荔枝乳果饼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名的荔枝红茶,则成为具有广府风味的特色手信。 活动现场还汇集来自增城、黄埔、从化的新鲜荔枝供市民选购。来自黄埔的贤江“双肩红”荔枝,以独特的口味获得不少市民的称赞,因为提供保鲜和邮寄服务,才到下午5时,200公斤的双肩红荔枝全部售罄。从化益又多的糯米糍荔枝和桂味荔枝也大受欢迎,第一批100公斤的荔枝摆摊不到5小时就所剩不多,之后又紧急新鲜采摘了500公斤的荔枝运到北京路展销。 在荔韵非遗创意体验区,既有来自越秀区对口帮扶增城小楼镇的新鲜荔枝,还有广州市正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场演绎“增城挂绿酒”的非遗酿造技艺。活动首日,正旭农业准备了75公斤增城仙进奉荔枝现场展销,下午6时左右就已全部卖完。“很高兴通过这次荔枝嘉年华的活动,让市民游客认识增城小楼镇的荔枝,欢迎大家去增城小楼镇旅游。”摊位负责人张先生表示。 光影交织千年韵 电影预售掀热潮 作为本次嘉年华的重磅联动,备受期待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开启全国预售。这部影片以“荔枝”为引,生动展现了小人物在职场打拼的艰辛历程。影片由广东爱美影视有限公司、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改编自同名爆款IP,由大鹏编剧、导演和主演。 在本次嘉年华活动中,电影的热度早已融入嘉年华的街头巷尾。灵感源自电影《长安的荔枝》的摊位设计随处可见,电影经典对白等元素点缀其间。 北京路步行街还设置了专门的电影海报及古装剧照打卡点。海报上荔枝红艳欲滴,古装角色栩栩如生,吸引市民纷纷与心仪演员海报合影留念。据了解,电影《长安的荔枝》将于7月25日全国上映。目前,北京路各大影院正在火热预售中,登录猫眼平台购票可享优惠。 全运萌物“荔”量助阵 活力互动燃激情 嘉年华更是一场可参与的运动盛宴。结合十五运会元素,现场精心设置全“荔”沉浸路线,十五运会吉祥物化身“荔枝大使”,带领市民玩转互动乐趣。活动期间,43个项目的十五运会吉祥物运动造型齐聚北京路中山五路入口,击剑“喜洋洋”、冲浪“乐融融”等萌趣造型成为最受欢迎的合照热点。活动首日下午,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活力登场,与市民游客热情互动。 从唇齿留香的荔枝风味到非遗传承的匠心酿造,从萌动全城的十五运会吉祥物互动到穿越时空的光影之旅,北京路全“荔”嘉年华以果为媒,通过“电影引流、美食聚客、文化塑魂、助农惠民”,成功搭建“文旅展销+城乡互动”平台,让岭南佳果焕发新生机,成为越秀区“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
253件展品展示中原礼乐文化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粤博宣) 7月5日,“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253件展品亮相,珍贵文物占比超过80%。其中,“王子午”鼎、“倗”浴缶等重量级文物首次联袂亮相广州,向观众展示璀璨的中原礼乐文化。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越王博物院支持,汇集4家单位共253件展品,以夏商周礼器为载体,回溯了中华礼乐文化从神本到人本、从宗教性到社会性的伟大转型。展览聚焦夏商周三代玉石器、青铜器和陶瓷器等礼器中包含的礼制因素,致力于探索中华早期文明,尤其是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呈现广东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礼器群,阐释了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关联,展示了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本次展览不仅呈现夏商周礼乐文明的珍贵文物,更着力运用数字技术赋予古老文明生动新貌。粤博制作的开篇动画展示三代“唯祀与戎”“宅兹中国”的整体面貌;高清动态视频还原车马器模型,深度解析其精妙构造;多媒体交互展示将青铜器上的“燕乐”“射礼”“蒐礼”“水陆攻战”等礼仪场景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前沿数字技术的融入,多维度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理解深度,让千年礼乐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据悉,展览将展至10月12日。 重点展品 ①“王子午”鼎 春秋 河南淅川下寺M2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束腰,平底,斜立耳,器身满饰半浮雕蟠龙纹、窃曲纹和云纹。口沿攀附6条浮雕夔龙,似呈探水状,是迄今所知我国采用失蜡法制作的最早铸件之一。此鼎平底束腰,体现了楚王“好细腰”的特殊审美。器壁内侧铸鸟篆铭文14行84字,大意为王子午铸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并因施行德政,受到楚国民众的敬重,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作为行动准则。鸟篆铭文字体纤秀隽美,有确切纪年,为研究楚国历史和书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该鼎的主人王子午为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该鼎是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是高等级楚式升鼎的典型器物。 “王子午”鼎被誉为“鼎中翘楚”,代表了春秋楚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②“倗”浴缶(盥洗器) 春秋 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浴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水器,这件器物是“倗”的专用“浴盆”。器身敛口,腹下收,隆起的盖顶有环形的“提手”可以打开。肩部有一对兽首状耳,浮雕的兽头凸眼高鼻,张口卷唇。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铭文“倗止(作)缶”三字铭文,彰显着它的贵族身份。此类器以“浴缶”称之,源于器物自名。 根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文献记载,可以大致还原出楚人的沐浴流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烧烫的卵石投入鉴内凉水中,等水热之后,用壶、缶盛水,洒在身上淋浴。另一种方法是预先烧一大鼎烫水,用壶盛凉水,缶盛热水倒在鉴中调温,然后用调好的温水浇在身上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