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7: 天天向上
  • 考后,开启钱包保卫战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梁海祥 实习生 莫奕锋 李商佑 高考落幕月余,“考后消费”热潮却持续升温。随着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以“奖励式消费”为名的新一轮支出高峰已然来临——从最新款电子产品、奢侈品服饰,到旅游度假、驾照培训,再到形象管理类的美发美甲、健身塑形,部分家庭的消费账单正以超常速度攀升。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支出已显著超出许多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在这场看似庆祝的“消费狂欢”背后,既折射出青少年面对身份转换期的心理需求,也暴露出家庭教育观念与经济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 背后心理 补偿、认同与从众的三重奏 网络上晒出的“考生心愿清单”显示,四五万元的高额消费预算已比比皆是。记者梳理发现电子产品升级、形象改造(涵盖美发美甲、牙齿美容、医美整形、视力矫正)、驾照考取及旅游度假构成消费“四大件”,而关于学业方面的消费,如报读外语班、购买大学教辅等需求却较为少见。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梁爽在临床工作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高考后“考后消费”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消费行为往往超出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其背后存在主观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 主观因素 1.补偿性消费心理 长期高压学习状态使考生压抑正常物质需求,考试后,大脑额叶皮层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减弱,被压抑的欲望集中释放。 2.自我同一性建构需求 高考后的仪式化消费(如购置新衣、尝试化妆等)成为身份转换的具象化表现。 3.同侪效应影响 当个体观察到同龄人的“奖励式消费”后,容易产生比较心理,进而提出类似消费需求。 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补偿心理 调查显示80%家长认为考后奖励理所应当。 2.商业营销刺激 商家推出的“学生价”“暑期套餐”精准锁定青少年群体。 3.消费主义文化渗透 社会整体的消费主义氛围进一步放大青少年消费欲望。 应对策略 “四步法”建立理性消费观 1.设置消费缓冲期 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消费缓冲期”,当一个消费想法被搁置十天到十五天,说不定消费的欲望已经不再强烈了。 2.践行“三个10法则” 当有消费冲动时,思考这次消费在十天后还会不会用,十个月后会不会被闲置,十年后还有没有价值。数字、运算等逻辑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唤醒大脑皮层的步骤,能帮助孩子重新夺回理智,让消费回归理性,不被情绪所控制。 3.创新体验式消费 家长们可以多带孩子体验那些“带不走却忘不了”的快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震撼心灵的演出,这些体验式消费留下的回忆,往往比一件会过时的物品更长久。 4.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把预算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让孩子使用电子支付,他消费的付出感可能不强,但是获得感很强,‘无痛’消费容易大手大脚。但当孩子拿着一张张100元纸币去数、去消费时,他们会看到现金在不停减少,心里对消费的估算会更加清晰。” 开支案例vs定制化建议 案例 1 1.考驾照4000元 2.买手机6000元 3.毕业旅游8000元 4.近视眼飞秒手术20000元 5.衣服鞋子2000元 6.笔记本电脑8000元 7.学费和生活费20000元 合计6.8万元 陶玲花建议:① 飞秒手术:先做“医学评估”,若度数较低、用眼习惯良好,可暂缓手术,戴镜更经济;② 手机:选 3000元档“中端旗舰”,性能满足4年使用,省下3000元补充学费;③ 旅游:避开旺季、选冷门路线,保留体验感但压缩预算。 案例 2 1.组队考驾照3000元 2.毕业旅游5000元 3.手机电脑平板耳机“全家桶”20000元 4.运动鞋两双1000元 5.烫头发500元 6.名牌衣服两套1000元 7.大学首期学费生活费10000元 合计4.05万元 陶玲花建议:① 数码产品只买大学刚需的电脑;② 旅游:尝试“公益旅行”,如乡村支教、徒步,既省成本又积累独特经历。 案例 3 1.电脑4500元 2.手机6000元 3.驾照5000元 4.旅游6000元 5.购物4000元 6.发型美甲1000元 7.护肤品化妆品1500元 8.修牙10000元 9.学费和生活费15000元 合计5.3万元 陶玲花建议:① 修牙优先选择 “功能性修复”,如解决蛀牙、咬合问题,暂缓“美白、贴片”等美容项目;② 美容选择“平替方案”,美甲改做纯色,发型选简约款,把钱留给学费。 案例 4 1.折叠手机9000元 2.黄金手链600元 3.护肤品400元 4.拍摄写真照1000元 5.养猫基金(疫苗+猫粮+用品)2000元 6.一家四口人去旅行20000元 合计3.3万元 陶玲花建议:①将折叠手机换成中档机型,手链暂缓;② 建议“家庭协作型旅行”,让考生负责订房、做攻略,全家AA制,既控制预算,又强化“责任共担”意识。 三层消费逻辑给财富管理装“刹车+导航” 广发银行广州分行东站支行零售部主任陶玲花结合四个典型案例分析指出,“考后消费”主要集中于“自我投资、体验升级、形象重塑、责任规划”四大维度。陶玲花认为,需辩证看待这一现象的双重影响:一方面,“考后消费”能拉动文旅、数码、教育等产业发展,助力青少年技能习得(如考取驾照)、视野拓展(如旅游);另一方面,部分案例中高额支出(如案例1合计6.8万元、案例3达5.3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月收入水平;将“高端数码、奢侈品”等同于“成年标配”的认知偏差,易使青少年形成“消费=成功”的错误观念;而长期依赖“家长买单”的模式,不利于培养“成本—收益”分析思维,导致决策能力弱化。 针对当前经济环境,陶玲花建议家长帮助青少年建立“三层消费逻辑”。 第一层:区分“投资型消费”与“消耗型消费” 优先保障具有长期价值的“投资型消费”(如驾照培训提升职业竞争力、学费支出助力学业发展、修牙维护口腔健康),谨慎决策“消耗型消费”(如折叠屏手机、黄金手链、美甲等短期享乐型支出)。 第二层:建立“预算锚点”机制 以“家庭月可支配收入”为基准锚点,若普通家庭月结余1万元,建议单次消费总额控制在10%~15%以内(即1000~1500元),避免过度透支。 第三层:践行“延迟满足”原则 对非必要消费(如飞秒手术、折叠屏手机),设置10~15天“冷静期”,评估需求真实性——例如区分“医疗刚需”与“跟风变美”,避免冲动决策。 “考后消费的本质,是学会让每一分钱都成为未来财富的伏笔;每一分克制都转化为成长的杠杆。”陶玲花提出基于“安全垫→成长舱→体验区”的三层资产配置框架: 30%配置稳健型资产:如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案例4中的养猫基金2000元可存入货币基金,兼顾灵活支取与收益稳定); 50%布局增值型资产:通过指数基金定投实现长期财富增值(如将节省的旅行预算转为宽基指数基金定投,对抗通胀); 20%用于体验型消费:保留合理比例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如旅游、美发等体验类支出)。 警惕三大陷阱筑牢理性意识 结合“考后消费”热潮,农业银行广州海珠支行理财经理补充提醒青少年需规避三大陷阱。 诈骗陷阱:对“天降福利”“明星互动”等虚假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透支消费:警惕“分期免息”“超前消费”营销话术,避免陷入债务危机; 信息泄露:不点击陌生链接,不随意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倡议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家长需适度引导,帮助青少年制定合理消费预算;学校应加强理财教育,培养财务规划能力;全社会需共同抵制过度营销,营造健康消费文化氛围。

  • A1: 头版
  • A2: 广州新闻
  • A3: 特别报道
  • A4: 广州新闻
  • A5: 老友记
  • A6: 老友记
  • A7: 天天向上
  • A8: 爱心档案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