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食品消费市场年终盘点:
多元化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白酒企业积极求变。信息时报记者 陈冰倩 摄

□B02~B04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冰倩(除署名外)

随着2024年步入尾声,在这一年里,食品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与变革并存,成为最为显著的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增长2.8%。

各个细分领域在机遇与挑战中奋力前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与趋势。具体到各个板块,白酒去库存是白酒企业的重要任务,市场竞争也因此变得尤为激烈;啤酒、葡萄酒、洋酒及低度酒市场同样充满机遇与挑战;乳品行业则在新品迭代与消费偏好变迁中寻求突破;餐饮领域,连锁品牌纷纷开放加盟,打造差异化竞争;茶饮咖啡市场持续增长,众多企业谋求出海以拓展市场空间;休闲零食行业则在量贩模式的冲击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竞争压力;而调味品行业则呈现出跨界、健康、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

酒业:

在挑战与变革中寻求新机遇

2024年,白酒市场价格波动显著。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提到,2024年上半年,超过60%的经销商、终端零售商称,库存同比增加。超过40%的经销商、终端零售商称,实际销售价格的倒挂程度同比有所增加。其中,高端和次高端白酒价格倒挂严重,1~6月出现倒挂的产品中,800~1500元价格带的占32%;500~800元占29%;300~500元占22%。

在上下游渠道商普遍面临着价格倒挂和库存积压的情况下,白酒企业通过稳价、去库存,阶段性停货或调整发货政策来应对市场变化。上半年,贵州茅台取消12瓶装飞天茅台的投放和开箱销售,暂停了陈年茅台、精品茅台发货,之后泸州老窖、水井坊等亦有相同动作。11月初,为消化库存和控价格,五粮液暂停了对第八代五粮液的供货,并向消费者发布告知书,提示官方渠道以外的购买风险,“打假”电商平台的低价产品。

2024年,五粮液核心产品市场价格总体稳定,基本摆脱了千元价位带其他竞品的纠缠,千元价位带首要选择和浓香高端白酒首要选择的地位更加凸显;1618、39度五粮液消费氛围浓厚;生肖龙酒全年热度不减、持续保持顺价销售;紫气东来五粮液树立低度白酒千元价位段标杆、受到市场热捧;一帆风顺、金熊猫纪念酒、步步高升、交杯牌五粮液、五粮液老酒等持续火热。

与此同时,不少白酒企业为了给渠道减负还进行经销商结构优化,直接砍掉了部分达不到企业要求的经销商。以酒鬼酒为例,2024年公司经销商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提高经销商质量,部分低效经销商不再续签合同。

记者注意到,白酒这一波出海热潮仍旧由头部企业主导。据信息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贵州茅台、五粮液、郎酒、山西汾酒、洋河股份、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除了高频次亮相国际舞台,各家酒企自身也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比如五粮液启动了2024年“和美全球行”活动、山西汾酒在海外开设了多家主题文化体验中心等。

得益于对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贵州茅台今年前三季度海外营收34.83亿元,同比增长16.71%,这一营收规模已超过大部分酒企全年营收水平;山西汾酒海外终端门店已有近万家,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面对当下深度调整期,山西汾酒在中高端白酒市场的表现仍令人瞩目。近年来,在“一体两翼”品牌战略下,汾酒销售业绩连续突破新高。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酒文化,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汾酒正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与白酒行业的调整与变革相比,啤酒行业在2024年则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同时,尽管高端化趋势依旧,但已步入下半场。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1~10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3108万千升,同比下降1.8%,但从公布的部分啤酒企业三季报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啤酒企业的整体增速有所放缓或下滑,高端化进程也受到波及,部分头部啤酒上市公司中高端产品收入在前三季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机构也调低了部分啤酒头部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预期。

然而,随着消费多元化,工坊类、精酿类啤酒厂涌现也为啤酒行业注入新活力。记者留意到,今年以来,头部啤酒企业都在加大精酿啤酒等多元化产品领域的投入。11月中旬,燕京啤酒宣布在湖北省十堰市投建了规模5000吨精酿啤酒工厂,也是其在国内布局的第三家精酿工厂;此前百威亚太在福建莆田建成了年产1万吨的精酿啤酒工厂;华润啤酒和青岛啤酒也加大了在精酿品类上的研发和投入。

精酿啤酒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商启咨询预计,到2028年,中国精酿啤酒的渗透率将提升至6.3%,市场规模将达110亿元。

葡萄酒方面,记者了解到,国内对于葡萄酒的需求尚存,以进口葡萄酒为主。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1~10月整体葡萄酒进口量和进口额约为12.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36亿元),同比增长30.08%。

国内葡萄酒企业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其中,发展产区概念成为国内葡萄酒市场发展新方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宁夏、新疆、山东等葡萄酒产区均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宁夏产区到2025年,力争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新疆产区到2025年,酿酒产量在2019年基础上翻两番;葡萄酒加工环节收入470亿元左右。烟台方面表示,到2025年,烟台全市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国产葡萄酒市场占有率达到40%。

此外,记者也留意到,国内酒庄也纷纷开启“文旅+葡萄酒”新体验模式。例如今年6月,天塞开启文旅活动,提出了酒庄游、红色游、沙漠游等特色文化项目,以丰富精品旅游路线;10月,宁夏贺兰山脚下的贺兰红酒庄、龙谕酒庄、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等多个酒庄都引来游客的体验打卡,讲解、采摘、品酒等多个环节贯穿其中,能沉浸式体验葡萄酒文化。

业内人士表示,国产葡萄酒近年来不断通过品鉴会、年轻化、产区化等方式发展,但由于消费者对于国产葡萄酒的认知相对较低,导致依然未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如何更好地打开消费市场、贴近消费者,是当下国产葡萄酒企业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调味品:

跨界、健康、多元融合成关键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调味品企业纷纷寻求新的突破点。

首先,调味品行业掀起了跨界风潮。例如,海天味业跨界了粮油米面、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预制菜、饮品、雪糕等众多领域;涪陵榨菜则携手烘焙企业推出榨菜月饼;腐乳品牌六必居分别与三元梅园、北京稻香村、盐津铺子旗下品牌大魔王推出二八酱奶茶、鲜肉麻仁金丝馅现烤月饼、六必居麻酱味魔芋素毛肚等产品;鸡精品牌太太乐与7分甜联名推出酱油奶盖;健康调味品牌林小生和足球高尔夫(中国)国家队从打造主题赛事、联合开发产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层面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还有的则在积极采取多种举措突围,探索新的市场机遇。中炬高新持续聚焦调味品主业发展,逐步剥离非主营业务;千禾味业新扩建的年产60万吨调味品产能正在逐步投放,且已开拓了部分海外市场;加加食品继续加大减盐系列大单品宣传,并加大新零售渠道推广力度,加快线上线下同步的多元化布局。

海外淘金也成为调味品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安记食品、梅花生物等企业在上半年积极推进海外业务布局,通过设立海外事业部、推进海外选址考察工作等方式。

此外,调味品市场也迎来了健康化的转型浪潮。其中,“零添加”概念全品类正加速爆发,越来越多的调味品企业卷入了“零添加”赛道。如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欣和、加加食品等均推出了零添加酱油产品,有的进一步推出了“有机零添加”“减盐零添加”等新品类。还有通过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元来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针对控糖人群推出了更多调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