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6: 特别报道
  • 青春期“早恋”该怎么办?跨学科心理课巧解难题

    □A06~A07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 A06~A07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林茹彬 徐珊珊 11月1日起,《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的责任,通过立法形式,破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以及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难点问题。 记者走访发现,在广州中小学,除了有一对一心理管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探索心理课跨学科实施,尝试通过心理卡牌让学生清晰定位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还能解决青春期“早恋”等问题。开展多样化心理课程,让学生更全面多角度接受心理教育,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个性化心理课 高校专业怎么选?兴趣卡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才需要心理辅导?其实不然。目前,一些针对学生特定方面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心理课正在探索发展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的心理老师林佩珠分享了两节效果比较好的心理课案例。 一节是心理课与生涯规划融合的发展指导课,通过自主设计的兴趣卡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林佩珠告诉记者:“除了高考外,高三学生还面临高校和专业的选择,对未来就业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挑选和自己兴趣特点相关的卡牌,引导他们思考兴趣背后的动机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自己。有一名学生原以为自己是倾向艺术和丰富情感的人,但他在处理问题时也会非常理性,理工科专业或许更适合他。” 另一节是关于青春期恋爱心理的课程,林佩珠通过视频素材分解、教育戏剧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在课程上,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讲述一名女生在公众场合向男生表达喜欢和欣赏。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表达是否合适,并让他们以戏剧的方式表演出来。这种互动让学生更加投入,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林佩珠认为,心理课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要精准把握学生学情,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设计之初,她就明确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通过学习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学业压力该如何舒缓?校园心理剧帮学生减压 同样为高三学生设置个性化心理课的还有玉岩中学。记者走进该校高三年级的一间教室,发现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心理老师引导学生轻闭双眼,屏息凝神,感受气息在身体流转。接着,心理老师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道具——葡萄干。“请用心观察每颗葡萄干的形态、颜色、香气,通过看、触、闻、听、尝,看看与平日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老师带领高三学生练习以正念吃葡萄干。“我看到葡萄干纹理很清晰”“刚拿上手时味道很淡,揉热后香气变浓郁了”“葡萄干好柔软,搓了几下就更软了”“我尝到酸酸甜甜的味道”……课堂上,同学们感受着葡萄干带来的美好与喜悦。 该校心理科组长付隐文介绍,除了正念团体辅导,学校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校园心理剧、心理漫画、心理游园、手工劳动、任务打卡等形式帮助学生疏导压力,激发自信。“比如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除了传统舞台表演,有学生还拍成Vlog(视频日志)。在剧中,同学们敞开心扉、真情流露,展现成长的压力、困惑、矛盾等等,各种情绪得到宣泄。”付隐文表示,校园心理剧是一种科学的情绪表达,让学生借助舞台呈现各种心理困惑,从编剧、演剧、观剧中学到心理学知识,学会处理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心理科组长李艳月表示,与传统课程不同,心理课更注重创设情境,教学生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比如通过情绪桌游、户外拓展、体育竞技、教育戏剧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场景中训练心理应对能力,了解对应的心理学知识。据介绍,该校每年举办多种心理活动,包括初中的心理文化节、心理电影展播,高中的模拟职业招聘会等。“今年学校的心理文化节将定向越野与心理团体拓展活动融合,让学生趣味体验,在游戏中减轻学习压力。” 跨学科心理课 创新“心理+”课堂模式,新生完成“破冰之旅” 在增城区挂绿实验学校,一节别开生面的“心理+”道法课正在进行。来自越秀区育才学校的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和一名心理老师,以“双师制”形式上了一节跨学科课程。其中,道法课老师展示了网络游戏存在诱导充值等违法行为,心理老师则扮演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小明”,“亲身”诉说沉迷游戏后的迷茫。在课程上,同学们纷纷向“小明”支招,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两位老师一起上课,感觉很新鲜!课程内容很丰富,让我获益良多。”上了这节跨学科课的王同学如是说。 在增城外国语实验中学,初一某班的学生也沉浸式上了一节“心理+”音乐课。“我和一些同学不熟,不知道要怎么聊天”“我希望多交一些朋友,但害怕别人不喜欢我”……不少学生坦言,刚进入中学校园一个多月,对校园环境和新同学还不太熟悉,短时间内重新认识40多位新同学存在一定压力。课堂上,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7人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配有从“do”到“si”的音符铃铛。小组成员根据乐谱商量音符分配并练习,在合作弹奏歌曲的同时完成彼此间的“破冰之旅”。在课后有同学表示,她在音乐奏响时感到快乐又感动。其中,快乐是美妙的音乐带来的,而感动则是本来不太熟的同学居然可以如此合作默契。她相信,同一小组的成员将成为她初中三年最亲密的朋友。

  • A1: 头版
  • A2: 时报调查
  • A3: 时报调查
  • A4: 广州新闻
  • A5: 广州新闻
  • A6: 特别报道
  • A7: 特别报道
  • A8: 综合新闻
  • A9: 综合新闻
  • A10: 广州新闻
  • A11: 家电/通讯
  • A12: 家居
  • A13: 金汇理财
  • A14: 地产
  • A15: 天天福彩
  • A16: 公益体彩
  • B1: 新东莞
  • B2: 镇街
  • B3: 镇街
  • B4: 镇街
  • B5: 综合
  • B6: 金融
  • B7: 金融
  • B8: 金融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