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春期“早恋”该怎么办?跨学科心理课巧解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中小学基本配齐每校一名心理老师。《条例》还要求,学校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 增城外国语实验中学副校长梁艳向记者介绍学校如何构建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她指出,除了由心理老师专门授课的心理课之外,该校所有学科的老师均接受心理学科的培训,在自己的科目中加入心理学相关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正进行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如通过音乐表达情绪、制作放松音乐集,将心理健康与体育、历史、科学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写心理传记,挖掘人生故事中的闪光点;在体育课上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历史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历程;在科学课上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除了在日常课程中发力,该校还在家校合作方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由心理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实施。同时,学校积极与家长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增城区教研院教研员陈婉文指出:“我们不仅在心理课堂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还通过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等引入心理素养,实现全员全方面育人。”陈婉文详细描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比如,体育老师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通过学生在运动中的挫败经历培养他们的韧性。音乐老师则通过团队合作演奏音乐,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美术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绘画、黏土等方式表达自我,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对一辅导 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聘请心理管家进校陪护 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也是学校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李艳月表示,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有一套动态测评系统,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就主动干预。对于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且重点预警的学生,学校设立专门的个别关爱小组,成员包括行政人员、专业心理老师、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由他们对孩子提供帮助。 那么,哪些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呢?李艳月告诉记者,学生在动态测评中检测到“高预警”,学校即通过班主任、家长等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状况,包括医生意见、学生是否服药以及是否存在严重伤害自己等行为。对达到这种标准的学生,学校有专门的团队指引家长为孩子提供支持,如将学生转介到上级医院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等。一旦学生选择就医,学校在考勤、作业量上需要重新制定,比如支持弹性上学、降低作业量等。学生因服药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时,学校在学业上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导。 除了学业上的帮助,心理辅导也很重要。有学生在休学结束后重新返校,担心无法融入校园集体生活。对此,学校允许家长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入驻学校,帮助孩子的情绪状态反馈和人际关系建立。学校也会配合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陪伴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有一名高一学生休学一年,返校后,他的家长聘请心理管家进校陪伴孩子近三个月。现在,这名学生的状态很不错,他经常参加学校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等。即便有时会情绪不稳定,他也会到教师办公室,与老师聊聊天,舒缓情绪。” 记者观察 政校家社多方合力 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记者梳理《条例》后发现,该《条例》的出台,为广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都将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陈婉文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家庭也将承担起更多关注青少年子女心理健康的责任。梁艳提到:“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与学校形成合力。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社会则将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服务,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保障。林佩珠表示:“我们希望社会能够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和支持。” 可以预见,在《条例》的指引下,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继续形成合力,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