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助眠视频线上哄睡 睡眠障碍“新疗法”
您睡得好吗?3月18日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显示,超过65%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其中,35~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睡眠困扰率最高,超过七成。目前,一种新兴的睡眠障碍疗愈方式——声音疗愈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从ASMR助眠视频到线上哄睡师,声音疗愈以其便捷性及多样化的形式成为睡眠障碍者的“新宠”。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龙 助眠视频 博主用声音俘获大批粉丝 当蓬松柔软的鹅毛棒轻轻碰触麦克风,耳机里传来窸窸窣窣的摩擦声,一种舒适放松感穿过耳膜直达大脑——首次接触ASMR助眠视频的刘女士告诉记者,遭遇睡眠障碍多年的她,当晚睡了个好觉。 这些能够引发身体独特刺激体验的感觉,被称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SMR)。在B站、小红书等网络平台,拥有百万粉丝级别的ASMR助眠博主不在少数。他们有时摩擦几块木头,有时轻敲一只杯子,有时戴上不同的手套有节律地来回摩擦,间或小声低语,或通过口腔发出奇特的声音……这些通过不同道具和方式发出的声音,成为不少观众对抗失眠的良药。 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16年,ASMR助眠就已面世,其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慢速触发、轻语等环境音效。 ASMR助眠博主“1649C”是某时装公司的设计师,粉丝都亲切地称其为CC。CC早年通过网络接触ASMR且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想要探索更多好听的声音,CC从零开始学习制作助眠视频。从2022年底发布第一条助眠视频至今,她已经成长为一位在B站拥有56万粉丝的助眠博主。CC的视频大多是慢速触发类型,偶尔会有轻语系列,有时会因为新鲜感尝试不同的实验性项目。 记者翻阅CC发布的视频,其作品没有一个是露出正脸的,只聚焦麦克风及手部动作,以声音录制场景,几乎没有人声。ASMR助眠视频的受众大多有一种体验,同类型声音听多了会产生“免疫”,再听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就像某种食物,你第一次吃觉得特别好吃,但是如果你不断地吃,就会觉得没什么特别。”CC说。 2023年8月,CC联合13位B站助眠博主,耗时两个月录制了一期视频合辑,以10秒钟切换一次触发音的方式,为听众提供260种不同的声音,该视频获得594万的点击量。去年2月,她再次联合26位博主,制作“人类史上首个ASMR春晚”,点击量超280万。“尽量传播更多优秀作品,希望大家感受更多的温暖、陪伴、安心和放松。”CC说。 有粉丝愿为助眠视频付费 每个人对声音的敏感度不一样,有的人喜欢轻语,有的人喜欢慢速触发。长期受睡眠困扰的王小姐近期也成为ASMR助眠视频的听众之一。在一期金牌哄睡视频中,她在灯光的移动下有了一种新奇的体验,很快有了困意。不过,深夜的低语人声让她觉得有点瘆人。 从2020年首次录制助眠视频以来,博主“不免疫的杨杨”(以下简称“杨杨”)共发布近600期作品,在B站有近14万粉丝,其作品合辑包括芦荟精油、近耳耳膜、轻语、敲击等多个不同类型。杨杨是一名投资行业从业者,自称在现实生活中是“社恐”,其视频与CC一样,没有真人出镜。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粉丝愿意为他录制的助眠视频付费,他甚至推出线上定制助眠音频服务。杨杨透露,通过助眠视频的流量转化和粉丝的付费购买,其收入有时大大超过主业。“希望听众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杨杨说。 助眠博主用视频创作作品收获粉丝的同时,也会因为长期深夜直播损害健康。“是Sumimi呀”(以下简称“Sumimi”)是一位拥有111万粉丝的知名助眠博主,曾被评为2021年度巅峰主播。与CC和杨杨不同的是,Sumimi是一位真人出镜的全职主播。“助眠直播一般都是深夜开始,有时持续到凌晨,几个小时坐着不动是常有的。”Sumimi告诉记者,近年来,她因为化妆、灯光照射、长期穿戴耳麦等造成皮肤过敏,所以现在有意减少直播次数。 线上哄睡 价格按“哄睡师”等级计算 除了ASMR助眠视频,线上哄睡师也成为失眠者的“心灵伙伴”。他们通过语音聊天、讲故事、播放助眠音乐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声音陪伴。 记者搜索发现,线上有不同类型的哄睡App,其中不少提供线上真人哄睡服务。在某平台,记者随机找了几家店铺咨询,其给出的服务类型大多分为文字语音条、连麦哄睡等。哄睡师分为金牌、镇店、男神女神、首席等不同级别,价格根据服务时长及哄睡师的等级计算,从25元/小时至500元/小时不等。 哄睡师入职以后,一般会进入接单大群,随后根据店铺下发的需求单自主接单。曾在多家网店兼职的M姐告诉记者,她是从“哄睡小白”成为“首席”的。“业内一般叫做陪陪,近几年才有‘哄睡师’这个名字。按我的理解,哄睡就和玩游戏的代练一样。”M姐说。 根据M姐的经验,选择线上哄睡的客户大多期待哄睡师可以通过主动找话题来缓解其焦虑,或者满足其陪伴的需求。M姐早年刚参加工作时也在某平台上购买过线上哄睡服务,但体验并不理想。“大多数不太专业,因为哄睡师门槛很低。”她表示,好的哄睡师不仅可以缓解失眠问题,还能为客户提供情感支持。哄睡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播放音乐,更重要的是倾听用户的心声,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有的哄睡师擅长结合心理学技巧,通过引导呼吸和冥想,帮助用户进入深度放松状态。 专家说法 睡眠障碍需个体化精准治疗 在2024年的一期“重免疫”专用视频中,CC使用刀尖、棉棒、牙签、化妆刷、蕾丝带等十余种物件在小麦克风处来回刮擦,视频点击量突破500万。网友“迟小翻车鱼精”留言说:“感觉自己大脑皮层每个褶子积的灰都被搓洗了一遍。”也有网友表示:“太神奇了,实际体验挺舒服的。”“就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这个也想玩一下,那个也想玩一下。谢谢大家一直宽容地陪我玩儿,和我一起做了各种实验。”在一期助眠视频的创作回顾中,CC和粉丝互动。“很多触发音都意想不到,像松果、胶带等,很有创意,大概听了15分钟就不知不觉睡着了。”有粉丝说。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ASMR研究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王协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ASMR高敏感性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王协顺曾在《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中产生刺麻感和积极情绪的原因》一文中提到,从2015年起,心理学者开始通过实证研究探索ASMR背后的产生机制,但实证依然有限。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则表示,关于ASMR,国外有做过相关研究。睡前听有声书或者沉闷的音乐白噪音,更容易入睡。但也有人听有声书越听越精神,越来越兴奋。因此,睡眠障碍需个体化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