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动的“时光胶囊”,载动了半城烟火
从1915年无轨电车开始筹建,到2025年,广州公交已走过110年的峥嵘岁月。百年公交,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记忆。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近期市内公交线路也先后作出优化调整,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中,有不少“活化石”式的线路,开通多年仍在服务市民——1路公交车自1952年开通,穿越老城区的骑楼街巷;14路线是全市第一条贯通“河南河北”的过江公交线路,是老广心中的“城市纵贯线”。这些流动的“时光胶囊”,用不变的车轮丈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 总策划 伦少斌 胡巧娟 统筹执行 李月婷 吴瑕 A04~A06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庄昭生 刘如 李炎 陈文峰 李咏妍 江庆新 潘子亮 1路 广州公交的“老大哥” 线路ID: 1952年9月8日,“火柴盒”道奇车轰隆隆的引擎启动声划破清晨的宁静,广州公交1路线正式启程。作为广州公交的“老大哥”,1路线不仅是广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一代代广州市民的亲密伙伴。目前,该线路总站为东山(署前路)总站和芳村花园南门总站。 采访中,车长黄永泉对1路线的历史如数家珍——1952年9月8日,1路线正式启程。开行之初,1路线往返于东山和黄沙两地。此后行车线路历经多次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广州地铁1号线建设,1路车行驶路线曾调整为东山总站至如意坊总站,地铁1号线竣工后迁回黄沙。2003年,1路线穿过珠江隧道,行驶路线延伸至芳村花园。自2012年6月起,该线路总站调整为东山(署前路)总站和芳村花园南门总站,一直延续至今。 黄永泉说,1路线刚开通的时候,市民常常搭乘该线路领略广州“外滩”长堤一带的喧闹繁华,眺望珠江两岸美景,到南方大厦消费购物。1路车途经的广州电影院、大三元酒家、艳芳照相馆等都是当时的“约会胜地”,它如同“鹊桥”一般,撮合了不少广州街坊的美好姻缘。 黄永泉和1路线有着很深的缘分,他的父亲曾是1路车的公交司机。从小,他就喜欢在放学后和节假日坐上父亲驾驶的公交车“游车河”。“觉得爸爸开车好有型,当年我很喜欢坐通道车,车中间有个圆盘,转弯时会动,我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黄永泉说,玩着玩着,长大后当一名公交司机就成了自己的理想。 黄永泉1991年正式入行,从当售票员做起,后来当上了15路线的公交司机,2010年因工作调动开上了1路车。聊起第一天上班的情景,黄永泉记忆犹新,“上5点半的早班凌晨4点多就要出门,下午2点左右换班。那天我觉得自己不想下班,还想继续开。” 黄永泉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坐公交的市民很多,“总站基本就排长队了,开出3个站就很拥挤了。”黄永泉记得当时每辆车都会配备两名售票员,车票每张0.2元,晚上下班时,光他一个人收到的票款就有500元。 彼时,1路车单程需时1小时10分左右,黄永泉对各站点十分熟悉,经常将沿途的红色景点如海珠广场、农讲所、烈士陵园等推介给外地游客,“希望他们多去打卡,多看看广州”。2020年6月,1路线与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跨界融合、联动共建,推出“红棉公交”主题巴士,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移动宣传堡垒。据悉,该线路为广州市首批“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无论是“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还是“无人售票”,每次公交发展变革,1路线都是首批试点线路。从货车改装的“火柴盒”道奇车到铰链式通道车,到LPG、LNG新能源公交车和如今的纯电新能源公交车,1路线为市民提供的出行服务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