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伟潮潜心“雕龙”
赋予龙舟“灵魂” 推动非遗传承

张伟潮雕刻的龙头。

张伟潮。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龙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眼下的广州,正是“一村一段古,处处龙船忙”的扒龙舟季节。在黄埔区下沙村一祠堂内,市级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伟潮忙得脚不沾地,找他定制龙头的人纷至沓来。在龙船批量化生产唾手可得的今天,张伟潮根据各村传统设计的龙头独一无二。这位赋予龙舟“灵魂”的雕刻师,是一位深耕传统文化并创新出彩的“80后”。

从小痴迷龙船雕刻 将爱好变为职业

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广州黄埔区下沙村人,从小在水系发达的广府人家长大,两三岁时便开始接触龙舟。“小时候,扒龙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到端午时节会被大人带着登上龙船、沾沾龙气。”

1987年生的张伟潮,同许多在黄埔水乡龙舟氛围浓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样,喜欢划龙舟。而他唯一的不同点就是从小喜欢从木匠爸爸那里找来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龙舟,并且痴迷其中。当童年的小伙伴走上不同的职业道路时,张伟潮依旧沉迷于刀锉雕镂的龙船技艺之中。

2008年,张伟潮毕业后成为一名职校实操教师。两年后,他决定辞职。当时,身边人对他全职做龙舟雕刻的决定并不理解,毕竟业余雕刻并未带来可观的收益。然而,张伟潮认为恰恰因为年轻,要为自己热爱的东西闯一闯。2010年,张伟潮雕刻的海珠区仑头村新龙头在广州四处应景探亲,他的声名就此传开。

深耕龙舟传统 在创新中出彩

2022年2月,张伟潮雕刻的石牌村龙头出现在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影片中,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时,张伟潮的龙头雕刻技艺惊艳世人。此时,距离他全职龙舟雕刻已过去十年。十年间,张伟潮雕刻或翻新的龙头出现在广州大小河涌水面,有时进取、威风甚至有点凶狠,有时又自然、柔和、慈祥,他根据所在村社的独特地域文化和龙船应用类型,雕刻出风格各异的龙头。张伟潮说,每当对方提出定制请求时,他要知道所属村社的文化特色、脉络故事,并同对方一起探讨龙头制作细节。

“现在广州各村负责龙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对自己村的历史文化未必十分了解,通过做龙头让他们回去找内容时重新认识一遍,就有了强烈的参与感,而且做出来的龙头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就有了传承的意义。”张伟潮说,这么多年,他坚持定制龙头要传承当地文化的环节,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制作工期,但他始终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一环。这不仅是他作为非遗传承人,让年轻人打开传承大门的钥匙,也是他自己深耕传统出新出彩的密码。

记者了解到,当年石牌村亮相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影片的龙头,张伟潮光是设计就花费了半年时间,与当地村民反复探讨直至双方满意。今年3月,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首次亮相的“扶胥号”龙头,也出自张伟潮之手,红红的胡须和大面积红色颜料的应用,搭配黑色、绿色的点缀,与南海神庙祝融火神的历史文化韵味相得益彰。

张伟潮介绍,除了深耕龙舟传统文化,在龙头雕刻的形制上大胆创新外,近年来,他在龙舟工艺的镶嵌、上漆以及金属配件上也有跟随时代的迈进。相比从前大红大绿普通颜色的应用,现在的龙头采用金碧辉煌的金漆较多,还有一些新的涂料跟随紫外线强度、温度升高以及遇水都会发生变色。在水花环绕的竞渡过程,龙头又会呈现另一番景象。

担当传承榜样 宣讲龙舟文化

早在“出名”前,张伟潮就活跃在互联网上,他会在博客发表对于龙舟文化的看法,他设论坛、建QQ群,汇聚一批龙船爱好者。他是圈头人(指圈子里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广州传统龙船协会的会长,时常带队参与各类龙船比赛。

在冬奥会开幕式“一举成名”后,近两年每到龙舟季,张伟潮便成了媒体争相约访的对象,甚至有时寻而不得。他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带徒弟、进校园宣讲非遗传承,订单多、事情杂,忙得经常通宵赶工。

“即便再忙,我也愿意抽时间进校园等地去宣讲传承龙舟文化。”张伟潮坦言,即便额外多了很多工作量,但非遗传承进校园是他认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现代人对划龙舟、做龙船有一定的距离感,孩子们并没有我小时候自然而然的扒龙船生长环境,龙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教会、给予我们什么,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去懂得和思考,并接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