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思想沃土上,构筑面向未来的育人图景
在广州商学院求真文化中心,思想的星火持续燃亮求知的目光。两年多来共19期的思想盛宴和智慧光芒,穿透信息迷雾,如灯塔般照亮广商学子的认知航程。 这方讲台,承载并凝聚着广州商学院对当代大学教育本质的深邃求索:扎根跨学科多元思想沃土,汇集各界大师思想精华,淬炼兼具“适应力、组织力、创新力、幸福力”四种能力并拥有“广视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四个特征的新时代英才。 专题|撰文 翁楚歆 黄玉亭 李润祯 徐珊珊 破界融合 顶尖智慧编织立体认知图谱 AI时代浪潮汹涌而至,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等传统教育的“优势”正在加速弱化,知识的力量让位于智识的高低。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完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能力,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转变为场景式互动模式,一直是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广州商学院名誉校长李晓教授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学校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广商大讲堂”自2023年3月启动之初,便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企业家、艺术体育四大板块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的思想场域。“思想大师讲座中,哪怕只有一句话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广商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这是李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当代中国顶尖思想者的智慧在“广商大讲堂”汇聚,照亮了历史纵深与社会经纬的广阔天地,编织着广商学子理解世界的立体图像。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以翔实数据勾勒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韧性;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理性把脉中国经济波动与长期发展规律;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精准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深入阐述金融强国的资本市场改革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宇燕勾勒“百年变局中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银行原副行长、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王永利在“比特币、美元和美国”的辨析中介绍货币权力的历史演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刘德斌诠释了我们正在经历的世界之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通过研判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的多重裂变,为学子打开洞察时代风云的国际视窗;李晓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战”和中美大国博弈的透彻分析,激励了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社会脉动与文化根基的叩问,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敏锐捕捉当代中国“后浪”文化的代际更迭,引导年轻学子在价值激荡中锚定自我坐标。吉林大学DNA考古领军者朱泓带领学子回溯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壮阔史诗,在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交织中,揭开生命源起的神秘面纱。 在自然科学领域,复旦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在纸张的千年源流中探寻文化传承的密码,于方寸之间解读文明载体的厚重。 企业家来自市场前沿的灼见与心法,为创新梦想注入澎湃动能。江苏省优秀企业家、清华企业家协会前主席许志翰从微小的芯片视角切入,以自身创业的精彩经历,深入剖析全球半导体产业激烈竞合背后所牵动的国家科技命脉与未来竞争力,为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突飞猛进背后的科技力量与相伴而来的伦理挑战,提供了极为鲜活的现实案例。校友庄捷广、杨海燕、赖宏鑫、童叶以亲身经历解读自身的湾区创业密码,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广商学子解码复杂市场条件下的选择之道与破局智慧。 “AI时代知识淘汰之快使得审美和美育成为人生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美的哲思与创造的灵感滋养学生心灵,是李晓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在“广商大讲堂”上,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意大利米兰至高荣誉金顶奖得主计文波,将“服装设计与人生”的命题升华为关于生活美学的深刻哲思,启迪学生感悟创造之美如何塑造生活之艺,展现了艺术对生命境界的独特提升。 从哈佛大学博士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著名经济学家到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这些跨越时空、贯通文理的多元思想,在“广商大讲堂”的开放平台上激荡共鸣。2009届校友吴浩铭感慨“每场讲座都触及新边界”,这背后是“每月一期、邀请顶尖学者”目标的落地——不是随机的思想投喂,而是系统化的思维训练。 商脉传承 千年基因淬炼新时代通识新人 “广商”之“商”,深植于广州千年商都的开放血脉。李晓强调通识教育是“教学生看世界的方法”,“广商大讲堂”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支点。它拒绝碎片化灌输,通过顶尖学者的多元视角,锻造学生构建观察世界的思维框架的能力。讲堂主题主动打破学科藩篱,涵盖广泛领域,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如何与宏大社会发展命题同频共振,在“不确定性”中锤炼把握核心规律的“确定性”能力。 经过两年多的深耕细作,“广商大讲堂”已深度融入广州商学院人才培养核心体系,成为探索“第一课堂(以思政教育、通识课程、专业教育为基石)与第二课堂(包括广商大讲堂、各种专业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的关键平台。如今,“广商大讲堂”正以四大模块为核心,向近百门校级通识课程、各类专业通识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和其他模块化课程深度拓展,构建起广商特有的、立体化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贯穿融合的课程体系。 知行合一 思想沃土滋养双馨英才 “当深刻理解张宇燕教授剖析的全球化深刻裂变与重组,再回过头来品味计文波老师阐述的服装设计中‘取舍’与‘塑造’的人生哲学,会发现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不同的领域奇妙相通。”一名参与全部19期“广商大讲堂”的学生在分享感悟时如是说。这种由多元思想深度碰撞引发的认知跃迁与思维贯通,正在广商这片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吉林大学教授朱泓曾评价“广商大讲堂”为“通识教育之光”。 暮色中的求真文化中心,灯光依旧明亮。这里即将迎来下一场思想盛宴,无论其内容如何变化,这方讲台始终承载着广州商学院的教育理念——大学,既是奠定扎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地方,也是提升学生选择能力和智识水平的场所。正如李晓所述,大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两个能力——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前者,仅靠专业知识无法解决,后者唯有通过通识教育方能获得。正因如此,“广商大讲堂”的口号是“身在广商,思行无疆”。
-
织密“清凉网”,打造“清凉港湾”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张萌) 连日来,广州市民政部门通过“精准关怀+网格巡访+机构纳凉”服务,为困难群众构筑立体化防暑屏障,打造炎炎夏日的“清凉港湾”。 最近,不少市民接到来自市民政局的暖心来电或温馨的短信提示。据悉,广州市民政局依托智能化手段,结合人工走访,通过智能电访外呼服务、平安通智能系统和短信通知发送平台等,向全市在册困难群众发起“清凉云慰问”,了解困难群众防暑降温条件和身体状况,协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在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独居、空巢、留守、重残、失能等特殊困难家庭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在高温期间面临的具体需求。今年6月以来,已探访近3万人次,对已建档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 在街面,工作人员为流浪的“街友”构建了一张“清凉防护网”。由民政、公安、城管联合组成的12支救助管理小分队,与社工志愿者、相关单位和基层执勤人员共同构建全市域覆盖、全要素整合、全天候救助的街面巡查救助网络。 小分队将“夏季送清凉”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工作人员增加对桥底、废弃房屋、涵洞、低洼地带的巡查频次,尽力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站受助,并派发救助卡片、清凉物品和个人防护物资。入夏以来,全市共出动救助车辆2397台次、工作人员13049人次,救助服务流浪乞讨人员1993人次,派发食品等生活物资1506件,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323件。 近日,家住越秀区大东街的独居老人杨姨收到志愿者送上门的祛暑汤水。这场名为“邻里有温度·爱心靓汤计划”的活动,是越秀区大东街“双百工程”社工站联动辖区爱心企业、爱心组织共同开展的公益行动,旨在为社区内的特殊困难长者送上养生关怀。目前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解暑的关怀不仅来自爱心祛暑汤水,全市有条件的社工站(点)、“羊城暖湾”在镇(街)统筹安排下开放临时庇护场所,为遇困群众避暑纳凉提供方便。 全市民政服务机构也打出科学防暑与安全服务“组合拳”。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启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施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电器电路、配电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维护,防范用电事故发生。对于高龄、体弱老人,养老机构落实落细每日健康监测,畅通紧急就医绿色通道,让老人清凉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