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莞海事局上半年“成绩单”出炉
□信息时报记者 叶虹 通讯员 蓝童 昨日,东莞海事局召开2025年上半年东莞水上交通服务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东莞水域共有16.9万艘次船舶、154万标准集装箱、1.16亿吨货物进出港,未发生列入统计的水上交通事故,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为地方经济、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东莞海事部门出动执法人员4398人次、执法船艇1845艘次,顺利完成1号台风“蝴蝶”及强降雨等危险天气防抗工作,救助遇险船舶12艘、遇险人员106人,救助成功率达100%,未发生列入统计的水上交通事故。联合沙田、石龙、东城等13个涉水镇街,推动成立全国首批镇街一级水上搜救分中心,水上搜救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东莞海事部门以水上交通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扎实推进汛期暑期、“商渔共治”等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并整改1257项隐患。创新实施桥梁分级分类管控、“三限四定五管”机制,优化实施东江石龙段船舶管控措施,推进石湾大桥上游礁石清理,船碰桥、船舶搁浅等“小切口”治理成效显著。 服务水上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东莞海事局贯彻落实广东海事局与东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与沙田镇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实施“红色引领·蓝色服务”赋能湾区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三置顶”举措,服务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300亿元。助力东莞港储能柜、新能源大巴等“新三样”货物经沙田口岸出口共计12.37亿元。 同时,开展“世界海员日”船员慰问等系列活动,出台“服务船员十件实事”,东莞船员权益保障中心、东莞船员流动党员第一支部在全省首批揭牌成立。 支持东洲、省粮等5个码头升级改建,保障东莞市首条沉管隧道开挖、广深高速改扩建全线施工。持续推动海事政务“放管服”改革,推出船舶证书“一码通查”等服务。保障2506万吨LNG、电煤、粮食、化肥等能源物资、民生物资 “零待时”进出港。 水上安全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东莞海事部门深入运用水上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机制,开展乡镇船舶、封闭水域船艇等隐患治理。联合开展东莞市渡运航线安全评估与评星定级管理,推动解决渡船安全装载等问题。深化“穗莞”海事执法区域协作,制定落实危险水域“一域一策”安全监管方案。 同时,深化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共享共治,推动不满足安全与防污染条件的码头依法撤销港口经营许可证。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水上实践,推动全省首个“三方四家+司法保障”船员权益协同保障机制正式落地运行。 助力绿美东莞建设卓有成效 东莞海事部门探索应用“12310”(一岛两链三控十防)工作法,精准管控立沙岛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风险关键环节,工作成效获全省推广。 据介绍,东莞海事局服务保障大湾区首个一体化船舶污染物综合处置中心落地启用,接收处置8000余吨船舶油污水。运行华南地区首个无人机船舶尾气遥测系统,辖区船舶燃油违规率从15.5%降至1%以下。查处首宗外轮使用超标燃油违法行为,并按程序通报国际海事组织。 此外,高效运行东莞港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组织修订东莞市处置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在立沙岛成功举办全省首个船岸界面液化石油气泄漏-船舶火灾-水域污染复合型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环境敏感水域船舶污染高风险预警与防范关键技术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残特奥会三人制聋人篮球赛在莞开赛
昨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三人制聋人篮球赛在东莞正式开赛。据悉,本次赛事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东莞赛区首赛,共有20支队伍参赛,分男女组比拼,赛程从7月17日持续至7月20日。 昨日上午,残特奥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残联体育部副主任勇志军,广东省残联领导陈学军、邱招贤,东莞市领导黎军、李辉参加有关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裁判员及嘉宾代表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勇志军表示,今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首度由粤港澳三地承办,是一个全新的举办模式。东莞赛区赛事氛围浓厚、安保措施到位、服务保障细致,全体人员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办好每一个比赛。希望东莞赛区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严守赛风赛纪,做好可持续利用,把这次比赛办出精彩、办出特色。 仪式开始前,由东莞启智学校14名特殊学生组成的醒狮队还与机器人醒狮队同台献艺,展现传统与科技共舞的魅力。赛场特别播放了以东莞籍残奥冠军陈敏仪为原型的励志电影《一箭钟情》片段,致敬残疾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赛场上,球员们虽存在听力障碍,但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次手语沟通都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赛事创新采用机器人执行送球开球环节,以精准可靠的科技重构赛事礼仪细节,无声地传递着平等参与、科技向善的理念。 据了解,三人制聋人篮球赛比赛规则与普通三人制篮球大体一致,但节奏更快:10分钟内先得21分者获胜;若打平则进入决胜期,先得2分者胜出。比赛全程禁用助听设备,球员们依靠手语、眼神与默契配合完成对抗;裁判除使用哨子外,还会通过 “旗语” 传递指令,构成了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次赛事在志愿服务方面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据悉,共安排了超过200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这些志愿者不仅熟悉赛事流程,还接受了基础手语训练,更有专业手语翻译老师坐镇,为运动员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信息时报记者 刘桂平
-
科技助残点亮人文赛场运动员点赞东莞“智造”
赛场之外,残特奥会东莞赛区执委会在赛场旁精心设立两大展区,集中展示了东莞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无障碍技术产品和智能康复设备,精准聚焦残疾人沟通交流、康复训练的实际需求,核心正是“科技赋能、服务为本”。 信息无障碍体验区重点展示了vivo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为听障、视障群体量身打造的“vivo听说”和“vivo手语翻译官”。前者支持11种方言语音转文字与文字播报,解决听障人士在嘈杂环境、弱网下的沟通难题;后者融合手语识别与虚拟人技术,实现汉语到标准手语的实时翻译与教学,架起听障人士与人群沟通的桥梁。 在智能康复设备展区,展出了“希望之手”手功能康复训练器、“喜乐行”足踝关节训练器、“灵动掌握”手部功能仿生设备等创新产品。其中,东莞企业圣辰技术研发的“仿生手”专为腕离断、前臂截肢群体设计,通过传感器捕捉用户手势意图,帮助肢残人士轻松掌握打字、绘画等技能,重拾生活信心。 现场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在专业讲师与志愿者协助下,来自广东潮州的听障运动员曾哲浩深度体验了“vivo手语翻译官”。“这次代表广东队来东莞比赛,体验非常好,各方面无障碍设施很完善。这些科技产品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东莞的科技实力和城市温度。”他通过手语由衷地表达。 信息时报记者 刘桂平
-
信息时报 官方微信二维码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