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王荟文
龙穴岛位于南沙区东南部,总面积132.14平方公里,是南沙区最大的海岛。因岛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龙穴岛外来人口数远超本地居民数,且流动性强。目前,龙穴街道服务人口超5万人。
2:1,这是龙穴街道少数民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为了让多民族同胞“来了就是龙穴人”,安心在此落地生根,同步提升居民宜居满意度,龙穴街道围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加速推进 “百千万工程”,全方位补齐服务功能设施短板,提升居民生活体验,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人气。
石榴花开在龙穴
打卡民族融合新地标
龙穴岛生活着来自彝族、苗族、壮族、佤族、瑶族等30多个民族超300名少数民族同胞,“小社区、大企业、多民族”的特点,让龙穴岛成为南沙区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聚集地。
2024年,龙穴社区入选广州市18个各族群众互嵌式试点社区之一。发挥民族集聚地优势,龙穴街道以“百千万工程”为统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积极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新模式,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发展文化街区,让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村子一半的人都来了。”来自四川攀枝花的彝族同胞安女士已经在这里住了快8年,“很多亲戚朋友都在这里打工。”安女士的普通话听起来十分流利,她表示,虽然这里生活着不同民族的邻居,但大家相处融洽,现在龙穴已经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家”。记者初见安女士是在龙穴民族团结广场,这里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居民休闲聊天的地方。早上10时左右,晨光洒满广场,小朋友追逐戏耍,大人则围坐一旁闲聊家常,各民族间的情谊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长,这样的场景也成为广场上“民族团结一家亲”标语的生动诠释。
距离民族团结广场不到500米,龙穴街道打造的广州首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小石榴公园,成为居民休闲社交的场所。公园内种植着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以及少数民族居民亲手种下的树苗,这些“友谊之树”生机盎然,迎风挺立,努力生长结出民族团结“果实”。
据了解,龙穴街道结合本地实际,以提升人居环境为核心,注重打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街道以1.5公里的龙穴路为脉络,从“龙头”到“龙尾”,在社区环境提升中融入多样民族元素,打造富有民族风情的龙穴历史文化新街区。
为民、便民、安民
“百千万工程”书写民生答卷
随着社区人口增加,群众对公共资源配套的需求也逐步提升,龙穴街道擦亮“百千万工程”中的民生底色,暖心铺就民生“幸福路”。此前,龙穴社区停车位紧张,产生停车难,车辆乱停放等现象。对此,街道积极开展社区“微改造”项目,在“龙头”“龙尾”周边修建、翻新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20个,新能源充电站2座。“车位变多了,地上都画了线,停车方便不用抢。”居民李先生说道。同时,街道积极探索港城管理新模式,协调南沙资产集团、南沙交投集团等区属国企盘活辖区临时用地,在鸡抱沙北路与启航路交叉口北停车地块、龙穴大道南三角地块、扬帆路南P4集卡停车场新建了5个临时停车场,新增约1300个停车位。
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龙穴社区建立民情民意清单,逐步完善公共资源配套。据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群众提出的基层治理相关建议和意见,社区已完成主干道泥地路段全面硬底化、道路雨污分流优化、路灯工程等民生实事,并持续强化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单元建设。其中,儿童公园改造项目获评南沙区“满分答卷”项目。
“自从加装了路灯,晚上我们经常出来散步。”居民林女士对“雪亮”工程成果赞不绝口,她表示,社区多个路段都比之前更明亮,为居民夜间出行提供了保障。
今年,街道在龙穴社区龙尾广场、垃圾站联络道、儿童公园等多个路段维修、增设路灯61盏、照明灯带约480米,辐射约2567户居民。在此基础上,龙穴社区开展道路景观治理,美化绿化带166平方米,修缮路面及附着物96处,更新辖内道路交通安全标识、标线,推动龙头段、牌坊段三线下地工程,全面提升路域环境。
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服务宗旨,龙穴社区将基层党建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阵地,集中辖内公共服务资源,定期开展党群便民服务活动,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目前,龙穴社区已建成卫生服务站、街坊之家,从保障社区老年人、儿童的基本生活出发,配套“一老一幼”设施。
此外,为健全便民商业服务设施,龙穴街道“盘活”闲置用地,启动“新街市”项目,将社区临时摆卖点和周边停车区域整体升级改建为功能齐备的农贸市场,新街市明确规划有蔬菜区、肉食区、副食区、停车场,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采购和停车需求。辖区新营业的龙穴海港夜市和鸡抱沙夜市,有效将流动摊贩引入规范经营,激发群众的夜间消费活力。不少龙穴居民、船厂职工在忙碌一天之后,都会来夜市吹吹海风、品尝美食,与三五好友共享独具海岛风情的“吃、喝、玩、乐、购”新体验。
巧用“观海亲水”资源
刻画街区风貌蓝图
近年来,街道在龙穴社区启动了多个容貌品质提升项目,将社区文化元素与人居环境提升有机融合,打造出一批体现龙穴本土文化元素的社区新地标,成为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工程”推进成果的有效载体,使社区容貌品质提升改造见实效。目前,街道已改建便民休闲公园2座、滨水停车场1个,宜居宜游美丽社区初见雏形。
作为临海街区,龙穴街发挥海景观赏优势,创造社区新空间,重点改造龙穴社区古码头及滨海步道。龙穴涌旁的步道经过重新修葺,成为了居民茶余饭后散步、观海的亲水平台。长约110米的步道上,共安装了12盏路灯,围栏经过加高加固,进一步保障居民游客安全。有居民表示,“步道经过重修变得宽敞好走,围栏上的海洋主题装饰有浓浓的龙穴氛围,家人和孩子都喜欢到这里。”
“五兽入珠江”“三圣公”“海市蜃楼”……这些长久以来流传在龙穴的本土神话传说,如今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在社区的多个建筑物外立面上,来往的居民不时驻足观瞧,向孩子讲述画中的故事。据龙穴街道城管组工作人员介绍,街道及社区提炼了龙穴本土的多元文化、产业元素,用文化墙绘的方式将文化符号注入硬件改造,在美化城市街景的同时传播龙穴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