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大刀沙岛:
通桥14年,“孤岛”绘就民富画卷

□专题策划 胡巧娟 任莉莉

A04~A05统筹 马向新 张景云

A04~A05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吴芷明

A04~A05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位于番禺区石碁镇的大刀沙岛,是一个小众沙洲岛。14年前,一座大桥连接两岸,这座神秘的江中小岛才终于揭开面纱。近日,记者前往探访这座原生态小岛,全方位了解大刀沙岛的新面貌。

世外桃源

首批“全国绿色村庄”曾是“孤岛”

驾车由沙湾大桥和市桥二桥之间的公路进入草河村牌坊,经过大九律大桥便能进入大刀沙岛。记者沿堤岸散步一圈,只见河道上是忙碌航运的货轮,村民在农田里种植瓜果树木,鸡鸭成群。连片的鱼塘里,偶尔能遇见在岸边休闲垂钓、散步骑行的游客,还能与村里的叔叔阿姨聊聊天,听听晾制鱼干的方法,周围满是质朴的生活气息。

大刀沙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冲积沙洲岛,被市桥水道、沙湾水道和大九律水道环绕。从高处看,岛体像一把大刀,因此得名“大刀沙”。而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刀沙如一叶扁舟,在滚滚江水里摇曳,不断向珠江靠拢。据悉,大刀沙全岛面积3300亩(2200000平方米),岛民约1400人,是第一批“全国绿色村庄”“广州市级美丽乡村”“番禺区文明村”。村里以种植花木、果蔬和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达一定规模的花木场有30多个,主要种植鸡蛋花、紫薇、罗汉松等。一年四季,无论哪个时节上岛,大刀沙总是显得生机盎然。

2010年前,大刀沙村是番禺唯一未通公路的“孤岛”行政村。在大刀沙老村民的记忆里,一水相隔,村民出行、上学以及农产品运输全靠渡口和渡船。2008年黑格比台风来临,船只无法通行,大刀沙短暂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直到2010年大九律大桥建成正式通车,大刀沙村民才正式告别隔江相望的生活。如今,村民只需打一把方向盘,即可驱车前往车水马龙的番禺大道南。

踩着单车的中学生、用小电驴满载果蔬的村民、偶尔来旅游打卡的游客……在不少村民的记忆中,路桥不通的时候,前锋渡口是他们通向番禺中心地区的主要方式。为了赶去对岸的早市开市,有的村民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将采摘好的蔬菜用自行车或摩托车运到前锋渡口,再坐渡船到对岸的市场摆卖。后来通了路桥,学生上下学也有了校车接送,但渡口仍显繁忙。直至2023年5月,番禺区交通运输局才正式撤销前锋渡口。

通桥14年 村民收入翻番踏上“致富路”

如今的大刀沙,由一条环岛路和一条东西走向的中心路(X943联岛路)联通全岛。东西向的环岛路,走上一遍大概需要2个小时。南沙港快速路如岛上的一条引线,跨过小岛上空。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河面,泛起金灿灿的光芒。村民和游客三三两两地坐在岸边,沐浴在晚霞中,享受悠闲生活。

十多年前,未通路桥的大刀沙被阻隔的不仅是连通城区的路,还有岛上村民的致富路。“我们养的猪和鱼要卖出去,先要运到码头上船,到对岸后再找车……几头猪折腾到天黑也送不到屠宰场。”大刀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升回忆。

变化发生在2010年10月28日,大九律大桥建成通车。这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岛上村民世代靠小木船和渡轮摆渡出行的历史。2011年3月,赵家升担任大刀沙村委会主任。同年4月,X943联岛路建成通车。路通财通,从此,村民的生活、教育、经济发展得到跨越式提升。2014年,赵家升一家从市桥搬回来大刀沙居住,原本搬出岛的几十户居民也陆续搬了回来。

“通桥14年了,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大刀沙的变化。通了桥,我们村里就通了路;通了路,就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人气旺了,岛内耕地租金、村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倍增加。”赵家升介绍,不少闻讯而来的客户将岛内的土地租了下来,种花、种树、种果,岛内的土地从过去800元/亩仍无人问津的状态,涨至2000多元/亩。如今,每亩土地租赁需要4000元~5000元,最高的甚至达到7000元。

发生质的变化的,还有村民的生活质量。今年年初,大刀沙村新设健康驿站,石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逢周二会来看诊派药,方便村民就近看病。

此外,村委一楼增设了“粤智助”政务服务自助机,为村民提供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等经办查询服务。通过完善村级消防站设备,优化村级视频资源指挥平台,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如今,大刀沙村呈现一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