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凤岗镇委镇政府认真落实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六大专项行动”部署,通过创新统筹机制、整治模式、监管办法,展开全镇“三线”整治工作,全力打造清爽舒适“天际线”,高标准实现全镇三线整治工作全覆盖。
首创“整治、建设、监管”三同步长效管理机制
“三线”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凤岗累计绑扣通信线530.927公里(1公里等于1000米,下同),新建通信管24.905公里、迁改线缆397.95公里、整理及新建设备设施10118个,清理废弃拆除废弃线缆2078.03公里、拆除通信线杆250根,高标准完成全镇“三线”整治工作。
“三线”乱象是指街头巷尾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蜘蛛网”交错复杂,不仅造成“视觉污染”,影响市容市貌,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可以说,“三线”整治既关乎市民住行安全、城市形象,也关乎居民、村(社区)、运营商等各方利益,要平衡处理好并非易事。
此前的“三线”整治,以捆扎绑扣、清理废线为主,投诉一处、处理一处,由于缺少有效监管,问题时常反弹。为巩固整治工作成效,由点到面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面貌,排除安全隐患,凤岗镇首创“整治、建设、监管”三同步长效管理机制,包括创新统筹机制、创新整治模式、创新监管办法等具体实施内容。整治过程中,运营商同步建设足够通信资源,属地村委同步监管,确保规范施工,降低对市民群众的影响。
创新“环屋公共路由”模式,见奇效立奇功
凤岗创新统筹机制,实现整治标准的统一、“镇、村、运营商”协同治理,从根本上确保施工的进度、质量,降低了对群众的影响。由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安排1名专职干部,抽调6名业务骨干,成立“三线”整治工作专班。整治以来,共召开联席会议23次,开展问题点整治联合行动56次,建立各类整治台账6000余条,为整治工作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在“三线”整治过程中,凤岗探索出“环屋公共路由”模式。以往“三线”整治建设成本较高,不利于在出租屋密集、人口流动大的区域推广,整治后的线缆难以满足需求。该镇油甘埔村龙水路出租屋片区在原有通信路由基础上,结合该片区布局及房屋主体架构,在28栋房屋三面以上外立面设置架空路由,每4~6栋建设一处箱体集中安装点,既满足片区所有用户需求,也为后续扩容预留足够空间。
据介绍,环屋路由建设让布线更合理、更优化,让废线及线杆得到全面清理,达到安全、有序、美观的效果,有效解决“最后一百米”线缆问题。该环屋路由项目镇、村总投入仅约1.4万元,平均每栋房屋约500元、每间出租屋约24元,性价比相对较高。
“环屋公共路由”为全镇探索出一套成本低、效果好、可复制、可推广的“三线”整治模式。现在,该模式已在凤岗3个住宅片区复制推广,并计划在全镇各村逐步推广。“环屋公共路由”模式还得到东莞市工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打造信息化监管平台,共管共建共治巩固“整治”成果
为了巩固“整治”成果,凤岗还创新提出“实时管”和“回头看”并重的监管办法,制定《凤岗镇通信线、电视线监管方案》,建立完善村(社区)与运营商日常联系机制。目前,凤岗已获批开展全市“三线”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试点,打造信息化监管平台,搭建起各方整治监管的桥梁。
通过建立“三线”治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管”的监管目标,有效避免环节之间的脱节与延误,提高整体工作协同性与流畅性。同时,有效发挥属地村委监督“前哨”和整改“末梢”作用,规范运营商施工流程,新建设施同步报备,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结合“实时查”和“回头看”,形成镇村联动的“日常巡视监管—问题及时反馈—管线单位快速响应”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防止“三线”问题反弹。
信息时报记者 刘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