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莞元素”频亮相 高质量发展成果多
□信息时报记者 刘桂平 1月15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元素”被多次提及,包括“千亿镇长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大湾区大学、东莞滨海湾新区、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平台等,展现了2024年东莞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东莞长安镇成为全省第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 报告指出,“东莞长安成为全省第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 记者了解到,被东莞市委、市政府赋予“产业重镇、开放门户,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全面发展的领头羊”发展定位的长安镇,2023年实现GDP 965.2亿元。现在,长安镇立足16万市场主体的厚实“家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五金模具、智能视觉、新能源汽车配套、电子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2+3”产业集群。拥有OPPO、vivo、小天才等总部经济优势,推进2000亿电子信息、500亿五金模具,以及机器视觉、新能源配套、电子大健康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梯队扩容,主动扶持特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通过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共同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良性生态。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 报告提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 据悉,2024年9月2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开学,又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诞生,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民生融通。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香港城市大学就两校学生交换计划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两校将对等交换学生,每学年互派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学生也可申请以访问学生身份赴对方学校学习。 据悉,港城大(东莞)首批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和电脑科学、电子资讯工程学、材料工程及纳米科技、机械工程学、能源及环境等10个硕士专业,首年招收了120名本科生和442名硕士生。 散裂中子源二期及先进阿秒激光动工建设 报告提及,“动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 据了解,2024年3月3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东莞启动建设,建设周期为5年9个月。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探索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二期工程在目前已建成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基础上增设科研设备,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同时,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从一期的100千瓦设计指标提高到500千瓦,装置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实验精度和效率将显著提高,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利器。 2025年1月1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东莞开工建设,建设周期5年。作为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设施由光束线和研究终端构成,将建设波长覆盖极紫外、软X射线与太赫兹辐射3个波段的10条超快光束线,以及面向多学科电子动力学研究需求的22个研究终端,建成后将有望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领域催生原创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国家战略意义。 两大国之重器强强联手,集群优势越发显著,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佛穗莞城际项目前期工作 报告提出,“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深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做好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 据了解,佛穗莞城际起于佛山鹭洲站,东西向穿越广州后,接入东莞松山湖站。线路将实现广佛莞三市中心城区快速通达,全面融入佛山、广州、东莞1小时生活圈,进一步实现“轨道上的大湾区”。同时,带动轨道沿线用地开发,挖掘沿线土地利用价值,提升城市品质。横跨三市的佛穗莞城际,计划近期实施佛山鹭洲至广州新塘段。 推进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 报告指出,“推进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三龙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等建设,拓展多形式跨区域产业合作。” 东莞滨海湾新区是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自成立以来便承载着扩大开放、深化与港澳合作的使命。24年,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深化推进“投资年”行动,全年列入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超360亿元,预计全年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9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约50亿元、招商协议固投约50亿元。 去年,东莞滨海湾新区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移动终端等重点产业方向,先后赴港澳、北上广深等重点区域考察50余次,与200多批次优质企业机构接洽交流,引进了航盛汽车电子先进制造总部基地项目、诺博医疗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额近70亿元。 2025年,滨海湾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优化设计新区空间布局,构建疏朗有致、功能合理的城市形态;坚持高标准建设,精心做好产业导入,拓展多形式跨区域产业合作,全力打造东莞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大湾区大学建设 报告提出,“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持筹办大湾区大学。” 2024年1月,广东省印发《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工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积极推进大湾区大学建设”。2024年4月,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2024年5月,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按照“一校两区”开展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约2356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松山湖校区256亩,滨海湾校区2100亩,两校区共同承载“教育教学”“科教产融合”“国际合作”三大功能。学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中国,辐射全世界,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致力于办成一所“国际水准、开放包容、湾区特色”,能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日前记者获悉,为增进东莞市中学生对大湾区大学建设发展定位情况的了解,大湾区大学(筹)拟定于1月25日(星期六),面向东莞市高三优秀学子,举办“探索湾大 筑梦未来”冬令营活动。 建强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平台 报告提及,“建强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等平台”。 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2023年4月正式运行,横跨内地与香港两大关贸区,是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将香港机场集拼、安检等物流核心功能延伸至东莞空港中心,用足用好综合保税区政策,实施嵌入式海关监管,“一站式”完成海关监管和安检、打板等手续,实现出口航空货物“直装”和进口航空货物“直提”,为企业节省30%的通关综合成本。 自该中心正式运行至2024年11月30日,累计申报进出口货物货量达1.6万吨,货值超170亿元,加速推动内地与香港规则机制“软联通”和基础设施“硬联通”,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水平。
-
信息时报 官方微信二维码
-
广告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