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推动更多全球知名企业来粤首发新品

昨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进入第三天议程。当天上午,20位来自各领域、不同界别的广东省政协委员,聚焦首发经济、人工智能、医共体建设等当下经济民生热点议题,积极踊跃地作大会发言,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广东省政协委员黎军:

推动首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消费潜力、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前景,为广东省发展首发经济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市出台首发经济支持制度,分别引进的知名品牌首店累计均已超过千家,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发展首发经济大有可为,但还存在一些短板亟需补齐。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首发经济?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军代表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就此问题作大会发言。

“强化政策支持,构建专业服务生态圈。建议由省商务厅统筹协调,联合多部门建立首发经济协同推进机制,制定系列支持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提升供给质量。”黎军表示,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可设立专项基金,打造首发空间,支持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升级改造,给予首发企业奖补配套。

黎军还建议,推动首发经济与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与文化、科技、旅游等多元素深度融合,推出以首发产品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体验活动,改造提升一批重点步行街和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文化精粹+高端精品”商业模式;构建“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首发首店地标性载体+网络新品首发平台”体系,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搭建新品首发平台,依托广交会等展会,推动更多全球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粤首发新品。

广东省政协委员俞祝良:

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更开放更易用的通用大模型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截至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在全国占比超过三成;全省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8.9万家,人工智能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34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成效初显,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民盟广东省委会常委、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执行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就如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提出具体建议。

俞祝良建议,加快形成规模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实现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针对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的生产场景实际需求,拓展人工智能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场景落地应用,重点研发场景应用的边缘侧、端侧技术和设备。

“还需要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实现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俞祝良表示,可依托鹏城实验室、琶洲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协同港澳科技资源,加快高端芯片、算法架构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概念验证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研发更开放、更易用的通用大模型,联合行业企业和科研团队打造专业度高的垂直细分领域大模型;鼓励加强行业边缘小模型的应用创新,推动模型能力从面向单一任务到多任务、从面向特定场景向多场景跃升。

广东省政协常委黎锦城:

多措并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在“家门口”看好病,一直是基层群众的心愿。当前,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达到81个,覆盖65个县(市、区)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新局面。同时,也应看到广东省医共体建设还存在“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政策赋能不足、资源下沉不足、“数字医共体”建设不足等问题。

该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黎锦城就此建言献策。“要强化政府在医改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推动政策设计同向而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黎锦城建议,扩大医保总额付费试点范围,让更多的医共体享受改革红利,激发医共体加强资源整合,节约医疗服务成本,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行;进而加强“三医”联动改革政策赋能。

黎锦城还建议,要多措并举促进资源下沉。优化组团式帮扶的人员组织工作,将“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人才通过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派驻基层,进行“造血式”医疗人才培养。省级层面出台具体指导性意见,为推广AI辅助诊断系统提供政策支持和操作指南,运用AI辅助问诊、诊断、读片、审方等场景,有效提升基层诊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