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
让基层声音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昨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来自科技、教育、法律、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六位人大代表亮相,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分享履职故事。

本版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李龙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骆 郭展鹏 李龙

省人大代表余刚:

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科技创新中心

广大科研人才如何发挥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现场分享了其团队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的故事与经验。

余刚介绍,近年来,其团队依托大湾区“人才库”优势,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仅获批建设广东省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重点实验室,还成功申请了国家科研能力建设专项“污水信息系统与专用能源芯片应用中试验证平台”。项目将研制国际领先的高通量自动监测设备及配套部件,建设全球首个城域级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

余刚透露,其团队正在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科技创新中心。希望借助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的研究,突破全球污水信息产业成果转化的瓶颈,带动我国环境监测高端设备的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聚集一批优质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速先进技术的中试熟化和落地转化,推动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应用。

余刚说:“希望越来越多大湾区科研人员勇于攻克科学和技术难题,紧密结合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把握国际科技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省人大代表刘涛:

让基层声音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省人大代表、广东连越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涛,就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中的关键作用回答了记者提问。刘涛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基层立法联络点如何在立法实践中发挥作用。

他介绍,在制定《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的过程中,一位来自香港的年轻创业者分享了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制度差异问题,特别是公司注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困扰。他希望能有一本专门教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政策指导手册。基层立法联络站听取了这位创业者的心声,并将这一实用建议写进了调研报告。最终,这一期待成为条例中的一项重要条款,有效解决了港澳青年创业者的实际困难。

同样,在制定《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时,一位科技工作者向基层立法联络站反映了基础科学研究面临的经费问题。他表示,在进行从0到1的基础科学研究时,研究者经常要担心下一年度的预算是否足够支持项目推进,有时甚至不得不搁置有潜力但风险较高的实验。基层立法联络站将这些鲜活意见收集起来,并在条例中专门将“基础研究”列为独立章节,明确规定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应当不低于三分之一。

省人大代表王顺卿:

践行国企责任担当,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省人大代表、潮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顺卿就如何发挥国企作用,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贡献回答了媒体提问。

王顺卿表示,为进一步助推潮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潮州城投集团将在饶平县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布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大与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深度合作。王顺卿表示,潮州城投集团将通过这些举措,全力助推潮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潮州城投集团将继续助力典型镇村夯实产业基础、提高村集体收入。集团将把着力点投向海洋牧场建设,通过组建产业基金,支持潮州港经济开发区片区开发和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同时,打好“资源配置优化”战役,助力潮州“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省人大代表赖建尧:

激发年轻人热情,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更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力文化强省建设?“90后”省人大代表、清远天安智谷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赖建尧现场分享了他的文化产业创业故事与感悟。

赖建尧2017年开始从事文化创意相关工作,在创业过程中,他观察到文化产业在当下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创产品是各年龄层的精神需求,同时赋能其他行业让多种产品拥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赖建尧深入广东省职业教育城(清远大学城)各大高校,与本土校企合作,共建多种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产教融合,累计促成5000多名青年人才获得良好的工作岗位或成功创业,为清远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赖建尧说:“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与创新能力,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赖建尧建议,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为文化产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拓展市场边界,让文化产业跨界合作出圈;加大科技创新应用,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省人大代表梁凤珍:

做好“四个坚持”,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县域基础教育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省人大代表、云浮市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梁凤珍介绍,近年来,云浮市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2所,新增学位6.8万个,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梁凤珍长期关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选为省人大代表以后,我经常深入走访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出一份力。”梁凤珍认为,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统筹县镇村学校师资配备、改善镇村学校办学条件等是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难点所在。

梁凤珍建议,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信息化赋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教育信息化设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坚持城乡一体化教研,大力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坚持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健全教育集团内部管理互通、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教师考评等机制,以强带弱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省人大代表陈羡梅:

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助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耕基层文化工作的省人大代表,河源市源城区文化馆原副研究馆员陈羡梅就文化多样性及创新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羡梅认为,要致力于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全方位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深化调研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传统文化视听节目传播传承不断创新。陈羡梅现场分享:“我们馆更新了场馆布置,举办了多次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演出、展览、讲座、培训、比赛等,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群众说在文化馆找到了家的感觉。”

多年来,陈羡梅深入基层调研,创编了《春牛舞》《扬我雄风》等传统节目,参加了省级比赛和演出,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推广普及效果。“我们馆与一所院校合作共建春牛舞传承发展基地,每年举办春牛舞培训班及培养表演团队参加各类演出,让春牛舞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陈羡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