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广东出生人口113万人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小敏)昨日,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公布《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113万人,出生率8.89‰。 公报显示,202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70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91%,比上年末提高0.49个百分点。常住人口性别构成方面,男性占比52.64%,女性占比47.36。年龄构成方面,0~15岁占比18.76%,16~59岁占比66.38%,60岁及以上占比14.86%。全年出生人口113万人,出生率8.89‰;死亡人口66万人,死亡率5.20‰;自然增长人口47万人,自然增长率3.6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5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59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0%。 2024年,广东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套,增长31.2%;民用无人机产量693.69万架,增长74.2%。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7%,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增长2.4%、2.1%、3.2%。“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扎实推进,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快于全省平均增速。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91406万人,比上年增长10.6%。旅客运输周转量4158.22亿人公里,增长17.8%。 全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213个,比上年增长20.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2.0亿元,其中东盟国家实际投资金额为89.5亿元,增长28.1%。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4元,比上年增长4.4%。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629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增长6.3%。 全省专利授权总量69.26万件,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88万件,增长17.9%。 全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740.25万人,在校生2803.86万人,毕业生752.09万人。研究生教育在校生22.35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268.7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91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13.97万人。
-
明确追责激励机制 河长履职“动真格”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小敏)前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河湖长制条例》(下称《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以法治方式为广东河湖治理注入新动能。 《条例》注重统筹保护发展,实现河湖治理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条例》突出地方特色,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其在幸福河湖建设、绿色水经济发展、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关键作用,统筹河湖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中,《条例》第十四条明确了建设幸福河湖的主要内容,并规定省河长制办公室应当制定幸福河湖评价体系,组织开展评价工作,建立幸福河湖名录并实行动态管理。 广东地处南方丰水地区,发展水经济具有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广阔的先天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万里碧道建设等治水成果全面显现,为绿色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进一步总结提升广东省探索发展绿色水经济的经验成果,《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由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编制水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发展绿色水经济;各级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水经济新业态;优化水经济项目审批程序,强化资源等要素保障,支持绿色水经济发展,并明确要求开展绿色水经济活动应当符合相关规划,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河湖长制能否实现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转变,河长湖长切实履职担当、尽职尽责是关键。《条例》加强监管规范,督促各级河长湖长将工作职责落到实处,当好河湖管理保护的“领头雁”,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条例》一方面规定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河长湖长名单及其责任河湖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河湖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关问题进行投诉、举报,并明确接到投诉、举报后及时依法处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河长湖长未按照要求履行职责的,可以对其进行约谈,要求其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并报告整改情况。并在第二十八条中明确了各级河长湖长,河长制办公室、河湖长制成员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相应法律责任。
-
支持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开展文旅活动
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小敏)前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结合广东实际,通过立法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法规框架,创新保护利用管理制度,为建立健全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截至2024年12月,广东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名村25个、街区1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历史文化名镇19个、名村57个、街区113片;历史建筑4542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价值,并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条例》共8章49条,通过规定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申报批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监督管理等,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法治框架。 《条例》鼓励社会参与。《条例》第六条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捐助、捐赠、设立基金会、成立公益性社会团体、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技术服务、直接投资等方式,依法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 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条例》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其合理利用,有利于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 《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编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分类明确了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要求。规定政府要补齐保护对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可以在确保建筑安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更新和完善相关设备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国有历史建筑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合理利用,所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日常维护以及改善周边公共环境等公共服务用途,支持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方志馆、传统工艺作坊以及开展文化旅游、研学考察等活动。
-
广州核发全省首批三维实景不动产权证
信息时报讯(记者 刘丽莹 通讯员 穗规资宣)“三维实景确权登记,让不同用海项目的权属更加清晰了,避免以后出现权属纠纷。企业吃了‘定心丸’,将加快项目用海建设工程进度。”前日,南沙交投公司前期工作负责人郜明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手中,接过了不动产权证书。这是全省首例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项目顺利完成三维立体分层确权登记。 近日,广州市出台全国首部覆盖全部不动产类型的三维地籍调查规程,并核发全省首批三维实景不动产权证。此次颁发的证书涵盖房屋、地下空间和海域使用权等多种类别,为未来不动产登记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除了南沙交投公司外,广州市房地产档案馆花都二期库房、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也领取了全省首批三维实景不动产权证书。据了解,证书率先使用高精度实景三维技术实现厘米级实景三维确权,掌上“一扫即查”,产权信息、三维实景球、项目全流程等信息集成展示,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证书附图升级为三维构筑图,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 当前,广州市积极开展覆盖地上、地表和地下的土地、构(建)筑物、海域使用权的三维地籍调查实践和分层确权工作,实现了四大转变:一是将登记对象由土地房屋向土地、海域及其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全类型覆盖转变;二是将登记载体由纸质文本向数字登记簿、电子证书转变;三是将登记形式由二维平面数据向三维立体信息转变;四是将登记服务由线下面对面向线上网办形式转变。 去年11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关于支持地下车库(位)分期办理规划条件核实、分期确权登记的通知》,并首次将三维地籍调查技术应用于地下车位权籍管理,同步核发三维附图不动产权证,形成“三维调查+分期分层确权+智能附图”的全链条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