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行密集“升级”消费贷款产品
信息时报讯(记者 梁海祥) 记者近日获悉,目前,不少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均上调了期限、额度并降低了利率。业内分析指出,个人消费贷款的“升级”将有助于发挥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但个人申贷仍要基于消费需求和实际需要,将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 近期,多家银行积极“升级”旗下消费贷款产品。如中国银行旗下全线上信用消费贷款“中银E贷”产品的最高额度提高至30万元,年化利率从3.1%起步,并支持还本付息,到期还本;而其旗下的“随心智贷”产品的最高额度则提高至50万元,并将贷款期限从最长3年延长至最长5年。工商银行旗下的“融e借”产品的最高额度同样提高至3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7年。而招行的热门贷款产品“闪电贷”也于近日推出了相关优惠活动,最高额度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并将贷款期限延长至最长7年,利率仅从2.58%起步。 利率方面,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BP(基点,下同),同比下降28BP。 其中,国有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3.04%,环比下降11BP,同比下降26BP;股份制银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2.80%,环比下降4BP,同比下降31BP。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指出,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呈持续下行趋势,这是由于LPR基准利率下行,直接压降银行贷款定价基准,此外,部分银行的负债端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也起到关键作用。 据悉,本轮消费贷利率下调始于2024年四季度,并在2025年元旦前后形成集中调整趋势。跌势延续到今年3月份,不少银行的消费贷利率还在继续下调。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都已低于3%,个别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下探至2.5%左右。 新闻背景 今年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已印发通知,从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出发,提出优化消费金融政策的具体举措,助力提振消费。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金融机构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 提醒 个人切不可因额度高、利率低就随意贷款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信息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消费环境、商品价格、居民收入等都发生了变化,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并适当简化对资金用途、流向管控要求,确有必要。适当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合理延长贷款期限,放宽相关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大宗消费需求,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对消费者而言,董希淼也提醒,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和实际需要,应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切不可因为额度高、利率低就随意申请。 不过,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还指出,消费贷利率下探将进一步挤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还可能引起零售贷款不良率抬头,如多头借贷和资金挪用风险暴露,增加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
-
首批广州市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亮相
信息时报讯(记者 梁海祥) 日前,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开展了广州市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推荐工作,受到众多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响应,积极自荐和推荐基地,经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项目实际情况和绿色金融的支持效果,最终评选出10个“广州市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覆盖花都、黄埔、南沙、海珠、天河、增城、从化等多个区,展示了广州绿色金融多点开花、向绿而生的新标杆、新面貌。据了解,这是广州首批“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首个示范基地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先河。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志海表示,首批示范基地涵盖绿色金融支持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城市综合体低碳运营、乡村文旅振兴、生态价值实现等多个领域,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数字化赋能等产品和工具,探索出一条“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绿色发展”的示范路径。 本次入选的示范基地,均是通过绿色金融为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案例,涵盖了城市综合体低碳运营、生态修复、生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 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相关人士指出,示范基地不仅多维度多角度展示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更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树立标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
-
德生科技赋能零工就业新生态
信息时报讯(记者 梁海祥) 在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为灵活就业群体和招工雇主破解“找工难”和“用工荒”的难题?记者日前获悉,德生科技以“一个示范,两个中心”试点为契机,创新打造集数字化服务、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于一体的“新型零工 +”市场,为灵活就业群体搭建高效对接平台。自2024年5月运营以来,广州某区级零工市场累计服务零工劳动者截至2024年底,服务人次已超6万人。 数字赋能激活就业 “快车道” 据了解,德生科技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智能化就业服务体系。如按照“及时快招、精准对接”的服务准则,德生科技集中力量不断优化零工市场系统,完善用户体验,实现“一对一”就业服务功能;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就近就便”的建设思路,在原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上改造修缮首个区级零工市场,接入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监测服务保障中心功能,将“新型零工+”市场供需信息、就业服务、劳动争议调解等信息纳入一体化监测平台。 此外,德生科技打造了智能机器人求职机,充分利用在线选岗、AI互动、信息登记、扫脸求职等功能,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零工劳动者能够快速获取岗位信息,实现了求职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多元服务构建就业“生态圈” 针对广州某区级零工市场密集的特点,德生科技运营团队以“铁脚板” 的方式,深入童装、茶叶、药材等商圈,逐户摸排零工需求,联动管理方设立零工服务点,2024年累计收集岗位需求超5000个。同时,还开展了一对一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惠企利民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宣讲,通过一对一送政策、送服务上门方式服务批发市场、助力传统商贸经济稳健发展。 而针对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灵活多样化就业需求,荔湾区人社局积极走访企业、园区、求职者,广泛筹集包括零工在内的各类岗位信息,加强供需精准匹配;引入更多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增强求职者就业竞争力;强化就业跟踪和精准一对一服务,开展职业指导和权益保障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