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时报记者 罗莎琳
历史经验证明,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房地产开发主业遭遇发展瓶颈,房地产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房企纷纷探索新的增长点,其中,代建领域获得了较快发展。进入2024年,代建行业阵营仍在不断扩容。克而瑞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布局代建的企业已超过90家。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企业正逐步由开发商向运营商、服务商转型,由重资产驱动向轻重双轮驱动转型,而代建模式无疑是开发商轻资产转型和管理服务输出的自然选择。
代建增量创今年单季度新高
代建市场快速发展。一个明显的表现是,2024年以来房地产项目代建公开招标稳步增长。根据招标信息监测,一季度代建中标项目总计达118个,同比增加32.6%,2023年同期这一数字是89个。增量创近年单季度最高。对比2023年下半年,代建市场热度明显回升。
克而瑞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布局代建的企业已超过90家,排位前200的房企下属企业有70家,民营企业占一半。今年一季度排位前20代建企业新增签约3464万平方米,是2023年全年的29%。17家企业代建总合约规模超千万平方米,其中总规模超过1亿平方米的有两家,超过5000万平方米的有3家。
克而瑞集团董事长丁祖昱表示,长三角是一季度中标代建项目的主要集中区域,118个项目中有73个项目在长三角地区,占比超过六成。珠三角、中西部和环渤海地区中标项目数分别占比14.4%、13.6%、10.2%。三四线城市是代建增量的主要来源,一季度中标代建项目有59.3%位于三四线城市,占比接近六成。一线城市占比为11.9%。二线城市是28.8%。
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对代建需求并不多,开发商往往亲自下场,所以代建下沉将是必然趋势。比如嘉兴、温州、湖州等三四线城市活跃较高,其中嘉兴一个城市的中标代建项目就有15个。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家俊表示,中国房地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在逐步构建,不少房地产企业正逐步由开发商向运营商、服务商转型,由重资产驱动向轻重双轮驱动转型,而代建模式无疑是开发商轻资产转型和管理服务输出的自然选择。
城投+代建合作模式将成主流
记者了解到,目前代建业务的客户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国资类(包括政府和城投国企)、中小房企、金融机构、商办和产业方。这些委托方存在一些共性的需求,比如都追求质量安全、成本可控、品质口碑、服务周到、责权明晰、沟通高效等等。但是也有差异化的诉求,国资类的客户更加注重安全合规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小房企更看重开发效益和融资的协助,金融机构则是将资金安全和收益放在首位,而商办和产业的客户往往会更加关注项目的空间功能以及性价比。
据悉,一季度中标代建项目基本都来自政府平台委托,包括城投公司、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其他国企,总计占比约94%。城投+代建合作模式将成为未来增量的重要一部分。
根据绿城管理层在业绩会上的表述,未来三年预计维持政府代建收入占比25%、城投类和纾困类收入占比30%、15%。自2021年以来,城投公司成为拿地主力,但2021年至2023年城投拿地项目开工率不足30%,而城投参与拿地且已开工、开售的土地中,合作开发的比例达到34%。2023年已开工项目合作比例接近50%。这意味着城投拿地之后独立开发的能力和意愿均较弱。多数城投依然需要以盘活资产为主,寻求合作开发、代建、转让等机遇。在此背景下,将推动行业加速探索城投与代建企业合作模式。
房企抱团抢占话语权
代建行业正掀起一场“规模战”,为拓展代建业务,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竞争力,代建企业加快扩充合作资源库。除了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外,企业之间“抱团”已成为代建企业扩张规模、抢占话语权的一条有效路径。
从合作形式来看,代建企业已从原先的单项目合作拓展到集团战略合作。比如金科开管于3月与绿城管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代建业务在品牌、资源、资金、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在此之前,金科开管曾与世纪金源集团腾云华力签约合作。丁祖昱表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代建企业之间的“抱团”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发展阻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另外,部分代建企业率先试水合伙人制度,以“直营+加盟”的模式扩大合作范围,促进规模发展。
而随着不断有规模房企入局,代建企业的竞争将愈发白热化。这也将倒逼各企业构筑自身核心管理服务能力,凸显差异化特色。目前来看,代建细分赛道已经形成,部分企业专攻不同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代建综合实力10强企业基本已确立自身定位和特色方向,比如绿城管理立志做最大的房产开发服务商,蓝城集团是中国小镇开发的先行者,金地管理聚焦商住、商办、政府代建三大核心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代建业务潜在的增长空间巨大,但是由于优质的代建项目有限,未来房企在代建市场势必将迎来一场激烈且艰难的市场份额之争。同时,代建行业也面临多方面挑战,比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服务标准、权责界定等都有待完善。此外,企业自身模式都有完善和提升空间,特别是品牌和专业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