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 政务
  • 东莞:聚智聚力攻坚“硬科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3月30日,“超级显微镜”扩容——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东莞启动建设,引发各界强烈关注。  “治癌利器”BNCT治疗装置进入临床阶段、散裂中子源二期开建、“阿秒科学中心”揭牌成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今年9月开学、大湾区大学加快建设……这些“重磅利好”对于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东莞来说,来得正当其时。  去年,东莞工业生产后半程连续走高,呈现V型反转走势,全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今年,东莞更加努力。今年东莞“一号文”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配套出台了多系列政策。开年后召开的高质量发展大会则为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方向;为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能。      强新质 有底气  近年来,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东莞市科技局提供数据,去年,东莞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第22位),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居全省第二),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获教育部批准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  散裂中子源成果“利好”东莞产业  东莞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加快集聚。中国第一台、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开放运营,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已建成9条谱仪,注册用户超过6000人,完成1500多个课题研究,自主研发出我国首台BNCT肿瘤治疗实验装置。  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顺利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散裂中子源二期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并于今年开建,“阿秒科学中心”已经揭牌成立。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立项工作目前已完成可研报告评审答辩。  近年来,散裂中子源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贡献,“近水楼台先得月”,东莞受益良多。得益于散裂中子源的成果转化,首台由我国自主研发、被称为“治癌利器”的加速器BNCT治疗装置的中子靶和治疗端,已于去年9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完成安装,今年将开展临床研究。  同时,围绕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已经出现不同学科科研团队纷纷进驻的集聚效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党委副书记王玉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25个团队中目前有17个团队的初创公司拿到了融资,都要落户东莞,为东莞创造价值,因为是东莞支持了我们。”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常年有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去年,松山湖园区R&D投入强度达13.4%,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中国散裂中子源“磁吸效应”持续显现,创新要素不断集聚。  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超过6000人  散裂中子源作为一台超级显微镜,是以中子为“探针”,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金属也会疲劳——如果叶片金属每分钟几万转,转得久了,就存在裂碎风险”,散裂中子源可以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应力测试,以探测和预防金属疲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用简单的方式解释了散裂中子源的“妙用”。  不止于此,研究电动汽车的电池性能、催化剂的作用机理、芯片的单粒子效应、高温超导材料的自旋涨落……在这些领域,散裂中子源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截至目前,已完成1500余项(含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100余项)用户实验课题,涵盖了能源、物理、材料、工程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应力检测、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结构、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功能薄膜、高强合金、芯片单粒子效应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直接“利好”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自2018年完成国家验收、投入运行以来,散裂中子源的用户迅速增加,现有注册用户已超过6000人。去年,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超过5000小时,机时供不应求。“基于散裂中子源丰硕的成果产出和强烈的用户需求,其二期工程才得以快速立项并启动建设。”据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介绍,二期工程3月底在东莞启动建设,建设周期为5年9个月。  据了解,二期工程建成后,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同等时间内能产生更多中子,不仅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还能使实验分辨率更高,能够测量更小的样品、研究更快的动态过程。二期工程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从一期的100千瓦设计指标提高到500千瓦。      强新质 聚智慧    多年来,东莞打造了各类科研人才平台,如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平台等,不断加强东莞的科创实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持续提升。近两年,东莞本土的国家杰青、优青均取得“零的突破”,为培养院士后备人才打下基础。  国家杰青、优青实现“零的突破”  2023年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关于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东莞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博研究员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东莞本土人才首次获得该类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张博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10余年实验验证了非晶合金的稳定性。“非晶合金的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其重心也从西方逐渐转移至中国。”张博表示,当前,推进新型非晶材料的研发和非晶合金的实际应用,已是非晶合金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非晶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范例,解决了许多研究生“学而无用”之困扰。  同时,东莞市人民医院李振华教授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也是东莞本土人才第二个国家优青,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成效显著。李振华的一项重点工作是研发更安全高效的硼药以及硼药递送系统,助力BNCT(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实现细胞级的精准治疗。  李振华的科研成绩还获得了国际认可。2023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发布了第六版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李振华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是从全球近10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入选榜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  人才平台超1500个,基础研究人才上万人  根据东莞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东莞共有各类人才平台超过1500个,集聚基础研究人才上万人。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东莞依托基础研究重大平台,以战略科学家团队、粤莞联合基金等项目为牵引,系统地成建制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省实验室之一,目前正争取纳入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承接国家实验室科研任务。实验室总人数超过1000人,包括7位两院院士及3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重大技术十大进展。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程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35家。  2023东莞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创新高,达127项,排名全省第三;累计获粤莞联合基金项目资助637项,资助经费1.6亿元,数量和经费均排名全省第三。  东莞持续加强科创人才引育。目前,已初步建立“战略科学家团队—省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科技人才创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四大科技人才引育工作体系,成功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1个、省创新科研团队40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吸引了53个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来莞入库培育,在莞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达到3614名。  同时,东莞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建立“企业出题、研究院遴选、高校揭榜”的校企对接机制,凝练成可与高校匹配的联合培养课题。优化外国专家服务,向4905名外籍人才发放来华工作许可证。

  • A1: 头版
  • A2: 要闻
  • A3: 关注中考
  • A4: 广交会
  • A5: 广交会
  • A6: 世界知识产权日
  • A7: 广州
  • A8: 广州
  • A9: 综合
  • A10: 广州
  • A11: 家电/通信
  • A12: 家居
  • A13: 金汇理财
  • A14: 地产
  • A15: 天天福彩
  • A16: 公益体彩
  • B1: 新东莞
  • B2: 政务
  • B3: 政务
  • B4: 政务
  • B5: 政务
  • B6: 政务
  • B7: 楼市
  • B8: 楼市
  • B9: 楼市
  • B10: 金融
  • B11: 金融
  • B12: 金融
  • B13: 金融
  • B14: 金融
  • B15: 金融
  • B16: 金融
  • B17: 金融
  • B18: 金融
  • B19: 金融
  • B20: 金融
  • B21: 金融
  • B22: 金融
  • B23: 金融
  • B24: 金融
  • Z1: 工商广告
  • Z2: 工商广告
  • Z3: 版花广告
  • Z4: 信息时报
  • Z5: 信息时报
  • Z6: 信息时报
  • Z7: 信息时报
  •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