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清代诗人蔡云笔下的花朝节,是一场与春天盛大的约定。近日,广州宝墨园、海珠湿地与珠江公园内,汉服爱好者衣袂翩跹,簪花祭神,重现这一古老节日。 从春秋《陶朱公书》中“百花生日”的记载,到《广东新语》描述的岭南盛景,这个一度被淡忘的节日为何能重新焕发生机?或许答案就藏在“花城”广州的基因里——四季繁花、非遗缠花、以花入汤,皆与花朝节息息相关。 策划 伦少斌 胡巧娟 统筹 马向新 黄丽霞 A08~A09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智顼颖 (除署名外) 古籍记载 岭南大地阅尽千年花事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俗称花神节,简称花朝,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花的热爱。因各地花期差异,节期多定于惊蛰至春分之间,是一个赏花游春的节日。 为探寻岭南大地上的花朝往事,日前,记者来到广州图书馆的广州人文馆,在古籍中找寻相关记载。 清代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中记载了岭南人对鲜花的喜爱:“南人喜以花为饰,无分男女”。岭南地区的花朵开放不受时序的限制,在花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书的二十五卷中记载:“洛阳以牡丹为花,岁二月十五日,牡丹盛开,曰花朝。” 本地的文献资料对花朝节是如何描述的?据广州人文馆工作人员介绍,经常在人文馆古籍中看到“花朝”的字眼,但一般是作为时间节点,并没有关注到相关习俗的具体描述。记者翻阅清同治十年和康熙年间的《番禺县志》,在节日民俗的相应章节均未看到花朝节的民俗记载。 那么,岭南地区的传统花朝节习俗是否有据可循呢?清代范端昂所著的《粤中见闻 卷三》中记载了刘兰雪的《花朝戏以花名成诗》,在这位明代广东“才女”的笔下,“春半枝头花尽开,会喧人扑蝶飞来。”而花朝节,又有“扑蝶会”之称。 花朝戏又与花朝节有着怎样的联系?记者在洛阳市文物局官网查到,客家先民在三次大南迁后,也把花朝节带到南方,使其成为客家人的重要节日。其中,花朝节演出的花朝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南人对花的痴情,早已刻入文化基因。在这片土地上,宋代文人插花寄情,更有非遗缠花、押花工艺将刹那芳华凝为永恒。广州花市千年不衰,以花煲汤的饮食智慧,皆为花朝节的焕新埋下伏笔。 焕发新生 “汉服热”催谷,文旅融合助力破圈 “花朝节的复苏,是现代人对传统的深情回望。”广东省传统文化复兴倡导者、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杨蕾坦言,近年来,汉服爱好者通过研究文物、典籍、陶俑等历史资料,逐步复原了汉服,并将其推广开来。 “如今的花朝节活动虽与古代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赏花内容仍被保留了下来,如簪花、祭花神等,都是通过史料研究复原的。”作为南国花朝节活动的发起人,杨蕾介绍,南国花朝节活动借鉴了古代大型祭祀的仪式,如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等,形式更加隆重。 杨蕾强调,花朝节的核心是赏花和祭祀,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启示。花朝节通过赏花、祭祀等活动,提醒人们回归自然,感受生活的雅趣。她还提到,宋代文人有插花的传统,花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象征。祭花神等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记者观察到,今年广州开展的花朝节活动,包括宝墨园、海珠湿地和珠江公园等,均以汉服活动为主,形成了由汉服团体牵头、与景区合作的活动模式。 这种活动模式显然在传统服装制式和祭祀礼仪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宝墨园方介绍,2025年宝墨园花朝节活动门票收入同比上升约33%,反映活动吸引力及市场推广效果提升;客流量同比增长37.26%,表明节庆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此外,园区内的消费端表现尤为突出:餐饮收入增长24.74%,商铺销售同比激增72%。整体数据表明,2025年花朝节通过活动内容创新与配套服务完善,成功实现流量转化与消费潜力释放,文旅融合模式成效显著。 “景区联动、商业支持,让花朝节活动从汉服爱好者自发走向大众化。”杨蕾指出,花朝节在汉服圈的影响力很大,但在社会上仍需进一步推广。 杨蕾介绍,早期广州花朝节活动大多是汉服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活动内容也较为简单。她回忆道,2012年,广东地区的“岭南汉服”社团在白云山组织了一场花朝节活动,让她首次认识到花朝节这个节日。第二年,杨蕾加入“岭南汉服”社团,跟随大家到百万葵园开展花朝节雅集活动。“当时有十来个人报名,大家精心打扮,时尚赴会。” 杨蕾认为,商业介入是推动花朝节发展的重要途径,使花朝节的活动规模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2019年,首届南国花朝节在宝墨园举办。随着景区支持、商业介入,花朝节的活动逐渐越来越隆重,表演节目越来越多,让市民游客领略传统民俗的文化魅力。 全民花朝 花宴、踏青、挖野菜,男女老少都可参与 如今,花朝节正逐渐成为全民春日仪式。在社交媒体上,网友纷纷展现才能,用行动让这个几近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擅长厨艺的在花朝节前后采摘鲜花做一桌鲜花宴,家长带着孩子到郊区挖野菜、踏青,手工达人制作非遗永生花的百花花环,幼儿园组织花朝节春日集市亲子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花朝节方式。 2022年,广东省博物馆的临展“应时而作”中介绍了十二月令和十二月令相对应的花神。记者近日来到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在内庭院看到了著名雕塑家梁明诚精心雕塑的十二花神红砂岩浮雕柱廊,每根柱头石雕分别代表一位花神。像这样描绘花朝节的艺术作品还有许多,它们让花朝节从民俗节日升华为艺术符号。 走进“春来花自俏——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花卉作品展”现场,一幅近十米长的《十二名花图卷》引人注目。在这幅由明代花鸟画大家周之冕创作的画卷中,十二朵名花穿插繁艳,将人们赋予每种花的不同寓意和文化品格,烙印进中华传统文化中。 “传统节日也是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来源,我们的文化是花的原野,所有创作都可以四面开花。”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江冰说。 传承发扬 可丰富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 江冰表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节日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现代城市是‘陌生人社会’,而传统节日可以将陌生人社会转化为熟人社会,增强社区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花朝节作为春天的节日,象征着新的开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江冰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同传统节日,花朝节的复兴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花朝节与汉服文化的结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具有青春时尚的色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花朝节也是文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朝节作为与春天、花卉相关的节日,未来可以成为重要的文旅资源。”对此,江冰建议花朝节的活动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同时,广东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很多可以挖掘之处,如中山的菊花宴,粤菜中的花卉食材也可以成为花朝节的亮点。江冰建议,粤菜协会可借此机会举办花卉菜肴创新大赛,让节日文化从观赏走向体验。另外,有关部门还可创新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利用新媒体和融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以花朝节为契机让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各校园和社区也可结合花朝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力。 汉服爱好者说 看到花朝节“朋友圈”不断扩大,“很开心” 在南国花朝节的活动现场,身穿粉色比甲、绛红大袖衫、翠绿马面裙的汉服爱好者斯干(化名)向记者表示,她“入坑”汉服8年,共参加过3届5次礼衣华夏汉服模特大赛,担任了2019年第一届南国花朝节活动的“辅祭”一职。这些年来,她见证了汉服文化的复兴发展,也见证了岭南花朝节的变迁。 “2019年的花朝节活动,基本上只有汉服爱好者知道。当时我觉得非常新奇,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还有一个与花有关、浪漫优美的传统节日。现在的花朝节规模大多了,身边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节日。”斯干介绍,尤其是今年,各大景区纷纷举办花朝节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花朝节的“朋友圈”,她感到非常开心。 花朝节活动等您来 海珠湿地 活动内容: 3月15日10:30~17:00,湾区花神大赛初赛、花朝汉服巡游、花朝市集; 3月16日10:00~14:00,花朝市集、花朝雅集、湾区花神大赛决赛、花朝汉服巡游、文艺表演。 珠江公园 活动内容: 3月15日10:00~17:00,花朝文化市集、非遗运动会、春日宴; 3月16日10:00~15:00,花朝文化市集、非遗运动会、花朝舞台大赏、“芳华英雄赋”主题巡游。